壹、前言
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從晏少翔先生啓蒙學習人物畫,那已是盧溝橋事變後第三年。先從臨模入手、熟練用筆用墨的方法,中學畢業考入國立藝專國畫科,教授陣容盡屬名家,堪稱一時之選,親睹大師風采如沐春風,升入二年級時,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教育部派來新校長,
是當年五四運動主張用西洋畫改革中國畫的徐悲鴻,他認為「素描是一切造形藝術的基礎」,國畫課改畫素描,國畫大師們紛紛離去。國畫科學生放下毛筆改用炭條,由伏案執筆作畫,改在畫架前站立面對石膏模型寫生。一時之間都感到「水土不服」,同學們認為道不同而罷課,校外國畫家撰文批判,時稱國畫論戰,此時此刻不想在此逗留毅然退學。
1948年舉家遷來台灣,傳聞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想要滅絕傳統固有民族文化,各地美術學院停止國畫教學,山明水秀風花雪月的國畫題材被禁止,「美術是為政治服務」如果膽敢反對素描,以反革命論罪。用高壓強迫手段學畫素描,
對畫西畫無妨,有志國畫創作的無疑南轅北轍。文革終於過去,有了改革開放的路綫,恢復了國畫,近十年來各美術學院畢業的畫家,卻是格格不入,沒有素描不能作畫。到達台灣對往事回憶,不禁打個冷顫,有生之年很想把何是何非理出個頭緒來,做爲有志于此的同道參考。
貳、先從國畫改革説起
1919年五四運動,很多人認爲國家積弱,是甩不掉那些固有的傳統,于是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有了懷疑,必須改向西方學習「科學」國家才有希望,又出現新文化運動,全國上下事事都要「科學化」。文言文改白話文,京戲改話劇,中醫改西醫,國畫要寫生,一時之間全要「科學化」,白話文出現了倒裝句子,話劇看的人少,西醫治不了傷寒病,國畫寫不了生,
因為它不講究焦點透視光線投射,國畫創作是默寫,不是面對面看著畫,如果用素描硬往國畫上套,只能產一些中不中西不西的畫。
1920年北京國畫界發起組織了中國畫學研究會,他們的宗旨是:「精研書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穩固,然後發展本能,對浪漫傖野之習,深拒而嚴絕,以保國畫之精神。」(註一) 這無疑是對西畫改革國畫的主張嚴重的駁斥,中國畫學研究會定期出版刊物,擴大教學,舉辦展覽,會員超逾五百餘人。
留英學人金城對國畫有深厚的造詣(註二) ,返國途中遍遊歐洲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建議內務總長朱啓鈴,運回瀋陽清故宮及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書畫文物,成立中國首座博物館,當時溥儀已引返仍居後宮,前朝部分宮殿已交出,遂成立古物陳列所,俟後溥儀遷出後宮,成立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始幷入故宮,前朝後宮合爲一體。此時古物陳列所為研究清宮收藏歷代古畫,成立國畫研究所,進行技法研究,證明國畫並非陳腐,而且是相當科學。北京畫家目睹名家真迹,對改革國畫嘩衆取寵不以爲然。
金城故後,其子金潜庵再組湖社畫會,因金城號親湖,故以湖社爲名,金氏門人弟子三百餘人悉數參加,仍以推廣教學、舉辦展覽爲主要活動,定期出版刊物,發表研究成果,與中國畫學研究會爲北方兩大畫會,會員遍及北京天津兩地畫家,時稱「北方畫壇」。
1998年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民初十二家「北方畫壇」特展,畫展特輯中,刊出萬青力先生大作《對民國初年北方畫壇的歷史思考》謂:
在新文化運動高潮中,中國本土文化和價值觀,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伴隨著一批杰出學者對新文化運動反批評及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辯護。畫壇領袖之一金城認為:「世間事,皆有新舊之論,獨於繪畫事業,無新舊之論。我國畫家,代有名人,從未聞以『特創』
聞。雖然沿襲剽竊者非,改弦易轍亦豈是哉?我國數千年之藝術成績斐然,世界欽佩。而無知小子,不之國粹之宜保存、宜發揚,反忝顏曰藝術革命,藝術叛徒,清夜自思,得無愧乎?」
陳師曾在1920年發表《文人畫的價值》一文認為:
文人畫不求形似,正是畫的進歩,所以不求形似,是他的精神不必專在形似上追求,他用筆的時候,另有一番意思,他作畫的時候,另有一種寄托,要曉得畫這樣東西,是靈性的,是活動的,不是機械的,所以這種不求形似的畫,却是經過形似階段得來的,現在新派的畫,全然打破從來的規矩,所謂未來派、立體派,這又是什麽東西,不懂得豈不反以為可笑、以為可怪嗎?
推行西畫或新藝術無可非議,但是一定要革其他藝術的命,如把國畫視爲封建保守文化,則難免要引起抗爭,北方國畫家雖然藝術主張不盡相同,但是維護國畫立場一致。
金城說:「在民國初年,一般無知者,對外國畫極力崇拜,同時對中國畫極力摧殘。人們已清醒的認識到現代化對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已經給人類自身的生活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但是卻少見有人憂慮二十世紀的革命史觀對人類文化生態所造成的破壞,已經給人
類自身精神生存環境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我認為破舊立新不是文化發展的正確途徑,多元共存,平等互補是全人類的精神需求。」
金城英年早逝,生前所說的這些話,不幸言中,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確實是帶來了難以計量的後果,時至今日,國畫尤其是人物畫仍在這股洪流中掙扎,從事人物畫的同道應該正本清源,才能免入歧途。
參、人物畫中的面與綫
西畫重形,國畫重意。東西的繪畫基本上不同,單就繪畫媒材與技法而言,也是各有不同。西畫用扁平的畫刷直接用彩色作畫,沒有著色之說,畫刷沾顔色作畫,要依光綫投射明暗,來分出物象的層面,稱爲「塊面造型」;國畫則是用書法毛筆,寫綫鈎勒成形,是爲「墨綫造型」,用墨綫鈎勒出物象結構,敷色不過是更加强視覺效果而已,沒有敷色的國畫作品,稱爲「白描」,國畫的造型是用墨綫,用不同的筆法寫出不同的墨綫,表達不同的畫意,雖然沒有彩色,實際上已經是完成的作品了,宋元名家有很多白描作品傳世,爲後人所景仰。
西畫用「塊面造型」,用炭條畫素描,主要是利用焦點投射光綫的明暗,雖然也有輪廓綫,爲了形象準確,在用炭條畫輪廓綫時常常重複多次,與國畫白描一筆到位不同,素描是以光分面,它是西畫的草稿,不是完成的作品。國畫中的墨綫,在表現能力上,尤其是人物
畫,有兩項任務:一是組織物象的立體空間,二是保持綫的平面穿插的藝術處理其特點是:既立體又平面,以平面表達立體。
如果長年累月去練習素描寫生,對于國畫用筆寫綫,沒有直接幫助,最後國畫摻入了素描的畫法反而不中不西,著名人物畫家葉淺予先生在他的《葉淺予講速寫》中說道:
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科班出身的方增先,先學素描,後學國畫,是根據徐悲鴻的教學方案培養出來的專業骨幹,畢業後任國畫系教師多年,曾在《美術叢刊》寫了一篇文章,題曰:《中國人物畫的造型問題》訴說在創作造型問題上因不能擺脫素描觀點的束縛而苦惱,這篇文章著重分析了東西方繪畫的不同藝術方法造成不同的走向。(註三)
參見 附圖一:方增先白描人物作品
1979年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提出人物畫基本造型訓練一元化方案,取消素描課,因爲綫描造型與分面造型迥然不同,以綫條速寫作爲人物造型基礎訓練方法。
人物畫造形是用線,素描是「塊面造型」,素描畫得再好,不見得人物畫的綫描就畫得成功,强迫學習素描對國畫學生尤其是人物畫,無疑是浪費。雖然到1979年中國大陸才醒悟取消素描課,在此之前每年從各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何只千百,他們都成爲受害者。上海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的《人物畫法談一自說自話》中說:
很多年輕的中國人物畫家,都有一手過硬的對著特兒寫生的本領,這是應該稱道的,但也不能不指出,他們之中的某些人,卻不能默寫一幅準確的人物畫。這裏固然有全盤照搬入西洋畫的教學方法影響,另外也有畫家本身的原因,對默寫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沒有把默寫看成是中國畫創作的必經之路,把中國畫和西洋畫混為一談。品評中國人物畫創作者要的是神似,模特兒只能幫助我們糾正人體軀幹四肢生理結構形態,很難得人物神氣。 … 目前一般流行在青年人物畫家中的創作方法,是先完成一幅非常充份詳實的素描稿,這種素描稿和爲西洋畫創作的素描稿沒有什麽區別,然後再把宣紙蒙上去拷貝,再邊鉤墨線邊看素描稿,看看鉤鉤、鉤鉤看看以後,水墨渲染全是根據素描的明暗黑白關係一點點做出來的,最後在敷上色彩。 … 中國畫創作講究氣勢,畫的效果要給人一種一氣呵成之感, 失去了中國畫的神采與氣勢,等于失去了中國畫所能給予欣賞者的那種應有的激情。(註四)
國畫和西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繪畫,西畫主張寫實,重視光線透視;國畫崇尚寫意,重視筆墨氣韻。從葉淺予、戴敦邦兩位先生所講述的實例中,我們不難體會到,素描是西畫的基礎,中國傳統人物畫中的基礎是線,速寫才是訓練人物畫造型的方法。
肆、人物畫中的形與意
中國畫與西洋畫之不同,在于東西文化背景不同,西畫重視畫面的視覺效果,國畫通過視覺,有悅目、明心、慰靈的目的,而不是只求視覺效果,更重要的是將作者的思想內涵和情感,透過繪畫展現出來。所體現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欣賞者只有去「品」
才能體會出其中的蘊涵,不是由直接器官所能感覺到的。以人物畫而言,早在千年以前南北朝時代,顧愷之就提出人物畫傳神的重要,强調「以形寫神」,人物畫是藉形象傳神的,寫形象是手段,傳神才是目的,又指明人物眼神的重要「傳神在阿睹中」,國畫不采光綫焦點,更不主張面對面寫生,毛筆作綫默寫,作者的思想心意,自然融入畫中。東西方繪畫的區別在於取形和取意的不同。
伍、人物畫的臨與模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 、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後人「六法」硏究者,認爲「傳移模寫」就是臨模,指國畫都是臨模作品,這種解釋誤導了欣賞國畫的大衆,常見有人評論人物
畫,認爲只要把照片放大,蒙上紙一描就成了,這有何難?這種對模寫無知的說法,導致很多人鄙視人物畫的藝術價値。
我們很想對臨模問題就此做一次深入的討論,「六法」列入「傳移模寫」的意義絕非如此。首先把臨模作一說明:臨是指對臨,模是蒙在原件上模寫,臨與模是兩件事,都是學習書法的方法,首先利用書法範本蒙上紙模寫,練習筆法明瞭字畫順序,認識筆順,撤去範本可以寫出方正的書法之後,開始臨字帖,要把字的精神行氣寫出。
人物畫是墨線造型,毛筆寫線必須精準,不能有分毫差錯,而且要求每一條線要遒勁婉轉一筆到位。初學人物畫也如初學書法采用範本模寫,練習運筆筆法,墨綫的組織結構,筆法熟練再追求人物傳神。人物畫創作,應先用鉛筆作速寫人物姿態,再作多次修正,最後畫成「白描」作爲定稿,人物畫白描定稿爲正式落墨參考,速寫稿可做模寫範本,人物畫創作是臨模幷施,既重視筆墨更重視神采。
東晉顧愷之著《魏晉勝流畫讚》 對模寫技法有詳細論述,藝術大師王世襄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國畫論硏究》中有詳細硏究深入解析:
長康論模寫方法甚詳,初曰:「凡將模者,皆當先尋此要,而後次以即事。」謂模寫之時,初當先注意畫中之主體,然後視其賓客之關係。再則曰:「以素模素,當正掩二素,任其正而下鎮,使莫動其正。」謂模寫之時,不妨將絲絹蒙于原本之上,法雖至拙,實爲模寫
最簡便而準確之方法,所當注意者有數事:一、素邪者不可用,久而還正,則儀容失。以絲理不正,為時甚暫,日後恢復正態,所畫之形貌,必因絹之改變而移動。二、每筆之終始,當了然在心,筆始有力,氣始貫串,模本均可逼真,長康之描法,後人稱為鐡線描,所謂如春蠶吐絲,始終如一。此描尤忌氣不貫串,中間有斷。兒童描畫,及寫仿,最易犯此忌病,以其全爲底稿所拘,而不以其思想領導其筆勢,往往一筆之中,經數次間斷始告完成,故長康曰:「筆在前運,而眼向前視者,則畫近我矣。」良以目向前視起訖了然,目傳筆劃過,必有致與原所希冀者,相去不遠。反之可常始臨筆止隔紙素一重,則所模之本遠我耳,便有臃腫無力之病矣。
長康對於用筆一字曰:「隽」,說文:「隽」,肥肉也,又與俊通,即美好異乎常俗之意。又著一字曰:「婉」,乃圓轉流順之意,皆用以形容筆劃姿態者。「寫自頸以上,寧遲不隽,不使遠而有失。」意謂筆劃隽,固佳但畫面部時,寧落筆稍遲緩而不隽,勿相去太遠而離形。畫面貌,用筆最宜精確,不容有一毫小失。長康又不啻告人,筆之隽不隽與速度有關,若筆劃緩緩自紙上拖過,在位置上,或無舛誤,而隽美之韵味,已蕩然無存矣。長康又曰:「用筆或好婉,則于折楞不隽。」折楞隽可以一勁字形容之。勁與婉,似難得兼,惟婉而勁,始合乎長康用筆標準。此所以後人對其描法有鐡線之稱也。(註五)
顧愷之是南北朝時代杰出人物畫家,後人對其傳世作品《女史箴圖》有極高評價。他主張模寫是學習人物畫必經之途,他在《魏晋勝流畫贊》這篇文章之中不厭其煩的,解說模寫所用的方法,再經過王世襄先生進一歩釋義,獲得更多的認識。後人無知竟歧視模寫對人物畫的重要性,非常遺憾。
顧愷之另外一篇著作《論畫》,開頭便講:「凡畫,人物最難,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所謂「遷想妙得」,是指作品完成,必須融有作者的思想意志,幷非只求畫得像就可以了,因此人物畫面臨模特兒寫生,只能求得形象。必須畫家運筆
默寫,筆法貫串有一氣呵成之感,才能得到「遷想妙得」的效果。熟練人物畫的筆法,使之惟婉而勁,又必須從模寫入手,有人妄言「蒙紙一描便成」,顯得無知之至。一幅人物畫創作,應先作速寫草稿,經過多次修正,再據此作白描,落墨之前作最後修訂,均藉模寫方式
來運筆作畫,筆在前運而眼向前視,目傳筆過訖起了然,畫中精神油然而生,故西法素描與中國傳統人物畫法不能同日而語。
陸、畫古人、畫今人
有人質疑傳統人物畫,爲何多畫古代人,少畫現代人?這無异又回到形與意的課題,傳統人物畫重意輕形,這其中不能說是與中國固有文化無關。當年五四運動雖然廢了八股文提倡白話文,幷沒有禁止學校教五經四書,國文課也講文言文,如此古代哲學思想仍在傳播,
詩詞歌賦也在國文範圍講授,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爲大家津津樂道,我們所受的教育是如此,文化大革命鬥爭封建思想犧牲多少人命,一旦改革開放,舊有的生活習慣都恢復了
,文化豈是革命可以改革的!
就因爲傳統人物畫不是靠素描寫生,是憑畫家意志默寫,用筆墨表達神韵,畫家心中的意是音和心二字合成,也就是說心中之音有感而發。清朝皇帝想留下他們的生活片段,命宮中畫師替他畫「行樂圖」,郎世寧就曾爲乾隆皇帝畫「行樂圖」,幷不是清朝服裝而是明朝服飾,如果不是皇帝授意誰敢如此大膽,乾隆皇帝何以如此?我們無法得知,只知道這樣人物與景物配合可以入畫,增加畫的趣味,如果畫當代服裝的人物必須寫生,國畫重意的精神又不符合,寫生又必須用西洋畫法,中西畫法混合一起必定不倫不類,記得1940年徐悲鴻有一幅得意作品《愚公移山》,這原是中國傳說的故事,畫中主要人物九人,一位老者,一位婦人,兩個裸體小孩,七個壯漢在做工,其中三人短褲赤背,另外四人則一絲不挂赤身裸體,畫中婦人視若無睹,四個壯男脫得精光,竟和一位婦女在一幅畫中出現,這種中西合璧的繪畫,不合中國傳統倫理,若說是純西畫,有部分用了國畫筆墨,若說是中國畫,其中素描的人體畫也參雜其中(註六),這樣作品談不到「遷想妙得」,依照模特兒作素描寫生,再拼凑而成的,除了强調素描功夫之外,無意可尋,這就是用西洋畫法改革中國畫的結果。
傳統人物畫中的人物,就好比戲臺上的演員,所扮演的角色,不一定符合劇中人的形貌,演員經過化妝和熟練的演技,能够把劇中人演活,常聽人說某人號稱「活曹操」,某人號稱「活關公」。他們的演技,使觀衆如痴如醉,心情隨戲中情節起伏,俗語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這就是所謂「表演藝術」。
人物畫中的人物,是出自畫家心中意想塑造,經過熟練的筆墨技法默寫出來,人物畫首要是傳神,要有顧盼之情,仕女有閨閣之態,細細品賞,有耐人尋味的意趣,戲劇藝術令人激動,繪畫藝術,必須靜觀自得,方可得寧靜之氣,有益身心,又何必追問人物時代背景?
西洋畫寫實,中國畫寫意,東西文化背景各有不同,有人認爲人物畫應該畫現代人,不妨另闢溪徑,用西洋畫法寫生,不必强令傳統人物畫改弦更張,以免再滾入中西畫法混合的惡例。
記得曾經有人進行改革京劇,取消上下場,檢場,龍套,擺設現代布景,演員穿現代服裝,演現代故事,仍保留鑼鼓胡琴伴唱,演員西裝革履邁臺步,唱起來搖頭晃腦,不倫不類之至,不久便無疾而終了,當時稱爲「文明戲」,中共文革的樣板戲就是當年文明戲來改編不同故事歌頌中共而已,中共的高壓手段除了樣板戲之外其他的戲禁演,改革開放後,沒有人再看也沒有人再演了,舊有的戲劇又出來了也沒有被消滅掉。
從以上這個故事,證明民族傳統文化是自古傳承下來深入民心,不是利用革命能除根的,更不要妄想中途摻合其他不同文化進來,藝術也是如此。
註一、中國畫學研究會主宗見天津古籍書局重應印《藝林旬刊》序1993出版。
註二、中國畫學研究會主宗見天津古籍書局重應印《藝林旬刊》序,1993出版。
註三、參閱謝春彥編註《葉淺予談速寫》陸、方増先的苦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註四、參閱戴敦邦著《自說自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註五、參閲王世襄著《中國畫論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註六、《徐悲鴻的藝術》,徐悲鴻紀念館出版。
-- 原文刊於工筆畫學刊第39與40期,2009年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