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顯示具有 山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山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寒凝凌競談畫雪

最近偶然有機會前往台東一行,進入南横公路,夜宿利稻山莊,次日至埡口,再赴天池。途中懸崖絶壁,藍天白雲,由於日前的寒流,山頂樹頭,蒙有一層薄雪,此情此景不禁駐步,拿出速寫本,捕捉這難逢的美景。

雪景在中國繪畫中,是很重要的課題之一,中國畫家似乎對雪都有偏愛,藉白雪的晶瑩來表 示〝歲寒明潔〞,面對一幅雪景,確有令人心膽澄澈的感受。

畫雪要表現出寒意,因此畫中必須要俱有寂寞黯淡氣氛,雪中人物也要作寒冷狀,藉人物、 鳥、獸來表現雪中寒意,效果會更為突出。

雪為白色,在白紙上畫白雪,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使用白粉;另一種方法是留白。粉是 白色,可以直接描寫積雪,留白是利用白紙,把不見雪的地方用淡墨罩染,紙上留下的空白就是白雪了。

石上積雪的畫法,只需把陰喑和凹處加以皴染,在石面高凸的地方留出空白,自然就顯出積 雪。

雪中樹木,早已脱落樹葉, 只剩下枝幹,樹枝上積雪只要在仰面留白,就有掛雪的意味了, 松樹和柏樹雪是壓在枝梢上。

中國山水畫中總是少不了用苔點來點綴畫面,雪景山水中苔點不妨可以大些,在濃墨的苔點 上加上一點白粉,更可以增加雪的氣氛。

清代畫家廇唐岱說:〝雪圖之訣,無別,訣在能分黑白中之妙,萬壑千巖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膽澄澈〞。

前文提到雪景山水藉人物、鳥、獸表示寒意,可以提出幾幅古畫作為参考:

一幅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五代人作品〝雪漁圖〞這幅畫是以人物為主,畫中漁夫縱肩、頂笠、籠手、荷竿、拱掩鼻頷,背後葦葉用白粉重覆,表示積雪,荒江寒冬之意表露無遺。

畫雪景要有寂寞黯淡氣氛,石濤和尚有一幅雪景山水,遠山近樹,屋宇房頂都積了很厚的雪,而且雪仍不停的在繼續的下著,畫上題了五個字:〝樂得閉門睡〞更顯得整個山區是靜悄悄的,達到寂寞黯淡的目的。

故宮博物院藏畫中有一幅明代畫家呂紀的作品,名爲〝雪岸雙鴻〞,畫中一棵枯柳,柳樹後斜出梅花,柳幹及岸邊積雪很厚,樹上兩鳥,閉目縮頸,岸邊雙鴻,一縮頸,另一將嘴藏入翅下,一足立雪地中,另一足拳屈,好似不勝寒意,雪景中的寂寞寒意全都顯示出來。

畫雪景雖有敷粉留白兩種方法,但也可以混合使用這兩種方法的長處,先用淡墨罩染天空, 留出空白,如若雪意不足時,也可以酌情使用白粉敷染或點在樹上,加重雪的感覺。

台灣氣候在冬天只有高山才能見雪,〝瑞雪兆豐年〞,希望今年的冬天在高山上能有瑞雪降臨,在平地上有充沛雨量,來年有個豐收之年。


19840220-圖一 19840220-圖二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三年二月二十日,第十卷第七期,第二十八頁。

1984/2/20

對花寫照活色生香

從台北市假日花市的人潮,我們不難想像,現代家庭對於花卉有著普遍的愛好,每個家庭的庭院或陽台,總少不了擺設幾盆花卉,經過灌溉綻開花朵,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喜悅和興奮,這時你可能拿起相機為它拍張照片,照片只能把它的形象一絲不變的納入鏡頭,如果你有興趣作一次對花寫照,那就有不同的感受了。

在中國繪畫中,花卉是最適合於寫生的了,只要準備一枝筆,一些圖畫紙和橡皮擦就可以了。

在沒有作花卉寫生之前,我們先把中國繪畫中的花卉畫法大致作一介紹,中國繪畫中花卉畫 法,大致分爲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以鈎勒為主,就是先用淡墨鈎出花卉的輪廊再著色,著色之後,再用較深顏色再鈎勒一遍,具有生動明快的效果。另一種是用濃墨鈎勒再填入色彩,填入的颜色要色不侵墨,顏色填入要暈染濃淡,但不得侵犯鈎勒的線條。第二種是不用鈎勒,直接用色彩或水墨作畫,所有的枝梗、花葉,都不用線條鈎勒,這種稱之為沒骨花卉。第三種是综合畫法,花用鈎勒畫法先用線條鈎好再著色,葉子不用鈎勒,直接點染,用沒骨畫法,這種稱之為鈎花點葉的畫法。

從事花卉寫生,採用鈎勒線條的畫法最為適宜,這種也稱為雙鈎畫法,是完全利用線條表現 的一種畫法,我們現在就來探討這種畫法。

首先談如何重枝梗,花卉的枝梗有木本和草本的分別,木本枝梗堅硬蒼老如:山茶花、梅花;草本枝梗柔嫩纖秀如:劍蘭、萱花。枝梗的鈎勒,用筆不妨略重,運筆要稍慢,墨色亦較濃, 大型枝梗更需要有適當的皴染來顯示枝梗的表皮。

畫花,不論花朵大小,先重花瓣,後點花蕊,花瓣質薄,鈎勒花瓣的線條,用筆要活潑輕巧,筆法要細潤,白色花瓣,墨色亦要淡,深色花瓣,墨色需要濃,同花朵花瓣,要内重外輕, 内瓣色深,外瓣色淡,已殘花朵色褪,正開放的色鮮,未開放的色濃。

俗語說:好花需要綠葉扶持,所謂:嬌紅掩映,重綠交加,葉有助於帯露迎風之勢,一幅成 功的花卉,是要依靠葉來貫串花和枝梗之間。花卉葉有尖葉如百合花,雞冠花葉;園葉如荷葉,玉簪;長葉如水仙,萱草;岐縈如菊花,秋葵。畫葉先鈎勒邊線再鈎葉脈,並且要鈎出葉的反正面和葉的轉折關係。

對於花卉的畫法略有概念之後,在準備作畫之前應先作一次仔細觀察,選擇適當位置作畫, 先用鉛筆輕描淡寫鈎出花、葉、枝梗各部位的輪廓,然後就此一輪廓仍用鉛筆採用頓挫轉折的筆法鈎出線條,不必加陰影,作成白描畫稿,再作仔細觀察並加以修剪,使其符合構圖章法,去蕪存菁,顯現畫趣。

鉛筆畫稿完成之後,再用毛筆進行勾勒,寫出一枝一葉的形象,並且要利用毛筆線條筆法起伏頓挫來表現出花卉的厚薄,動静,凹凸的質感。

花卉的寫生練習,最初不妨先選擇長線條如:劍蘭、萱花、水仙、美人蕉之類花卉,可以鍛 練執筆的腕力。

由寫生所得到的素材,再加以取捨,重新組合,成為一幅更完美的繪畫,經過修剪取捨重新 組合的繪畫,在意境上畫趣上,都比眞實的照片更完美。

我們只需利用簡單的工具,對花寫照,運用中國毛筆作成的線條,勁力圓潤,生動飛舞,具 有質感和量感的毛筆線條,可以達到活色生香的境界,絶非過甚其辭。

19831121-圖一 19831121-圖二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九卷第四十七期,第二十八頁。

1983/11/21

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

中國的山水畫,是最富有出世思想的一種繪畫,所描寫的都是崇山峻嶺,鄉村野趣,沒有喧騰的鬧市,縱有人煙也不過是草堂茅屋,小橋流水,往來人物具是隱居山林的高士。欣賞一幅山水畫,無形之中可以產生一種寧靜無塵的感覺。

元朝山水畫中後世稱爲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在他畫的山水畫中,很少畫有人物,一片平遠 清疏的山林,特別產生一種淡泊寧靜的感覺,畫中融入自我,令人神往,這種意境又非一般人可以接受。若是一幅山水畫,加入一二點景人物,對於畫意的理解是非常有幫助的。

山水畫中人物所以稱之爲點景人物,只可點到而已,不能細描細畫,愈簡愈有趣味,用筆要 活潑,每筆之間刪繁就簡,要簡到不可再簡,幾十筆所不能描寫完備的,要一兩筆完成,每一筆要代表更多的筆意,無意不能落筆,要刻畫入微,因此在人物的造形上,必須要抓住人物形象的要點。

〝無目而若視,無耳而若聽〞是山水畫中點素人物起碼的要求。

山水畫中點景人物,要有所謂〝眞靜野樸之風,冠裳簡古,不可臃腫,墨堆形如木偶,行立坐臥,顧吩言語之勢,要氣象生動〞。

畫中以高士,書僮,方外僧道、漁、農、樵、牧等鄉村人物最爲適宜,近年亦有以村婦入畫者,婦女入山水畫學墨更要簡練。

人物入山水畫,如僅一二人獨行或獨坐,比較容易處理,如果三人以上對話,聚飲,或對弈,就必須顧及人物神情,在有限筆墨之中,要表現出無限神態,落筆之時就要格外慎重了。

畫中既有人物,随著與人物有關的事物,也都要入畫,例如:小橋、茅亭、草堂、山村、古 寺,甚至琴、祺、書、畫、舟、車、酒樽、茶具 也都要配置適宜。古人說:畫中村居亭觀,人物橋樑,是一幅山水畫的眼目,也是這幅畫的精神所在,房舍屋宇該畫正面,還是該畫側面,窗牖該如何配置,亭觀的高下,人物往來的活動區域都要有適當的構想,這些構想就如同是眞實的景物,把自己置身其中一樣。

人在畫中,要與時景相吻合:畫山村多隱士,臨水可以畫垂釣漁人,若有廣大水域,可以畫 入漁市,漁舟密集。只畫一二小舟泛遊可畫高士在舟中鳴琴,或是用舟載酒。

四時季節景物各有不同,春天人物欣欣而舒和,郊外踏青遊春,也可以畫歸牧,耕鋤景象,漁唱渡水捕魚,庭院中也可畫入鞦韆,修禊雅集也多在春天。

夏季人物坦坦於山林,陰涼處所納涼消夏,行人此時可以放下行李,畫作歇息狀態,或是畫 水閣水榭之類的建築物,可以臨水納涼,也可以在水中濯足,玩水,或是涉水過渡,都可以畫入夏天景内。

秋季人物,可以登高賞菊入畫,中秋賞月,採菱和浣紗,搗帛和夜舂,都可以畫入秋景之中。滿山紅葉,携琴訪友,也是秋天的好畫題。

冬季寒冷,室内人物圍爐飲酒,踏雪尋梅,或寫雪笠寒人,騾車運糧,雪江渡口,寒郊雪獵,履冰渡河,冬天戶外人物以寂寞為宜,不能有喧囂之態。

除以上季節的特徵,風雨天候也要配合適宜,雨天打傘或戴斗笠,漁翁要穿蓑衣,下雨天氣樹頭壓低,風的表現全看草木和人物衣帶,衣帶飄揚必須與風吹草動的方向吻合。

山水畫固然是以山水樹木為主,人物在山水畫中雖只是聊聊數筆,但是一幅山水畫的畫意, 就是出自這些點景人物之中,雖是聊聊數筆,也是畫家構圖造境最費心思的一部分。(附圖爲民國初年名畫家周鏞手筆)


19830912-圖一 19830912-圖二 19830912-圖三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約於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十二日,第九卷第四十二期,第二十八頁。
1983/9/12





山與水

中國山水畫,無論是千巖萬壑,說穿了總離不開一樹一石,有興趣研究山水畫,自然要先從樹石開始。石頭本身沒有固定形狀,沒有生命,但是經過畫家筆下的描寫,它不但有畫理可循,而且富有畫趣。

中國繪畫很少談論光線,這並不一定說中國畫中沒有光線,以畫石頭來說,中國畫家曾經說:〝石分三面,上為陽,左右為陰〞,陽和陰就是指光線而言的,所謂陰陽背向,一塊石頭,陽光從上面照射下來,受光而亮的一面,自然是上面,〝上爲陽〞,左右沒有受到陽光,就成爲陰暗的一面了。

石分三面是最起碼的光線處理,其實一塊石頭完美的構圖,是不止三面的,石頭畫得有趣味,有靈性,不死板,在鈎輪廓時就要注意筆法的運用。畫石頭的筆法應該要比畫樹沉重,最重要的還是用筆的輕重轉折,陽面筆要輕,陰面筆要重,把握這個原則,石頭的輪廓鈎出來,才會有明顯的陰陽向背的感覺。(如圖一)

石頭輪廊鈎出來之後,利用它既有的陰陽明暗的勢態再增加一些石頭的紋理,使得這一塊石頭,更具有實質感覺,這種石頭紋理的畫法叫做〝皴〞。

中國歷代畫家,各有不同的皴法表現不同石質紋理,明朝末年有人把這些皴法作了一次歸納 工作,發現有十多種不同的皴法,最常見的如:披麻皴、牛毛皴、馬牙皴、雲頭皴、荷葉皴、斧劈皴 五花八門,所表現的不過都是石質紋理。(如圖二)

當然一幅山水畫,並非是只一兩塊石頭就可以組成的,必須把大小不同的石頭加以組合聯絡,把沒有生命的石塊,安置在畫面上,要它們有相互顧盼,彼此呼應的感覺,這些組合的方式,不外乎大間小,或是小間大。重中石頭下面要平,平才能穩,如果水中石頭,切忌不能畫成浮於水面。(如圖三)

山和石,在畫法上大同小異,也是先鈎輪廓後加皴,山的陰陽向背,山脈的脈絡貫通,都要 靠皴法的處理。在構圖上,山的形勢有賓有主,互相揖讓,彼此扶持。

談到山,尖形的叫峰,平形的叫頂,圓形的叫巒,相連的叫嶺,有穴的叫岫,峻壁叫崖。除 了尖峰上不宜配置石頭之外,其他的頂、巒,都可以視情況配置一些小石可以增加氣勢。(如圖四)

畫山有所謂三遠的說法:自下向上仰望山巔,是為高遠,山勢要突兀;自前向後窺視,是為深遠;自近處往遠處望,是爲平遠。排山穿石,力憾巨靈,這要靠畫中的水流,因此水泉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地位。很多人認為山水畫中,水比較難畫,要畫出有旋環直捷的氣勢,水道兩旁坡石,畫中術語稱作〝水口〞,水口和其他坡石不同,不能畫得〝硬〞,也不能畫得〝軟〞,又不能畫得枯。硬顯得刻板,軟缺乏氛勢,枯顯得乾燥。水口的形成,不但要山石得勢,也要適當的潤澤。(如圖五)

畫中水泉,必有源頭,源頭藏於千巖之中,隱在石縫之中,這些都要靠畫家思考安排。畫有 虛實,水泉的畫法亦有隱有現,有的用石隱住水流,所謂〝垂石隱泉〞,有的用雲隱住水流,謂之〝雲流隱泉〞,水口增加一些石塊,也可以使得泉水的流向有更多方向,所謂〝亂石叠泉〞都是畫水泉的好方法。

清朝名畫家湯貽,對水泉的畫法有很深刻的認識,他說:〝長泉莫直,直泉莫連,短泉少曲,曲泉少掩,明泉勿單,隱泉勿岐,山泉不妨石礙,大泉少使流壅,平泉忌在直衝,叠泉貴乎 氣貫,雲泉似隔不隔,兩泉宜奔愈奔,泉源由分而合〞。

樹、石、山、水,是構成一幅山水畫主要的素材,至於亭台,舟車,小橋,茅亭,塔寺,人物,不過是爲了畫中情趣點景而已。


19830812-圖一 19830812-圖二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約於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第九卷第三十六期,第三十頁。
1983/8/12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話我國畫 – 話界畫





根據維基百科上面,有關於「公共電視節目」的記載

1985517日,劉侃如說,為配合公共電視節目一周年,公共電視節目自即日起推出12個國內自製節目(《認識自己》、《設計與你》、《別小看我》、《國際瞭望》、《知識的泉源》、《休閒運動》、《我們的國家公園》、《高山長青》、《話我國畫》、《企業新導向》、《角色顯影》與《孝的故事》)與2個國外節目(電視影集《戰爭與和平》與《發明天地》)

所以我大概能夠推斷,這件事情約略發生在  1985 年前後,也就是民國  74 年。

話我國畫的這個節目中,其中有一集是介紹:界畫。從現在來說,估計都已經快要失傳的技能,在當時,也估計是很多所謂的國畫大師都無法完成的技能,自然這項表演就落在咱們家老爹的身上。什麼是界畫?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用毛筆、用國畫的形態,再用尺,來作畫,表現在畫建築等需要畫直線的場合。

這裡附帶一題的:老爹自始自終都是堅持傳統!他總認為,基本功要是不夠紮實,其實就沒有資格談創新。國畫的方法,就是國畫的方法,不能用西方的水彩啊、素描啊、光影啊等等的方法所打亂  可是,現在已經看不到真正傳統的方法,因為大家都想說創新。

在老爹過世的那一年,我們家弟弟很厲害,把原先家裡珍藏的  VHS 或是  Beta 的帶子,給硬是轉成了現在的DVD格式,雖然一開始的畫面有抖動,而且畫質也不太好,但是請您諒解這是三十年前錄製的電視影片,其實能夠搶救出來就不錯了。老爹在這集電視節目中元整的介紹界畫的畫法,並且完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這幅「宮苑圖」,後來也於民國84年,參加了「吳文彬七十回顧展」可惜的是,這幅畫現在在哪裡?我一直都沒有發現它。


此外,公視的「話我國畫」這一系列的節目,在民國80年,由台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了「錄影帶」。根據Google的查訪,似乎有一些圖書館還有館藏!不過,我在想的是:除了專業的機構外,現在還有可以讀
VHS
或是  Bets 錄影帶的機器嗎?希望這些的傳承,不要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斷了線。

宮苑圖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冊頁 – 奇石圖

這是一本冊頁,繪畫於 1991 年,每篇 34 x 34cm,共有 8 幅。

就像是一本書。目前畫作存放在家裡,編號 L002。

奇石冊_1 奇石冊_2 奇石冊_3 奇石冊_4 奇石冊_5 奇石冊_6 奇石冊_7 奇石冊_8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宮苑圖

69 x 47cm,1975 年。

宮苑圖,如果我沒有記錯,這幅畫應該是給公共電視錄製畫我國畫專輯時所畫的。現在,能夠畫界畫的人,應該不多了。如果你對界畫有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 藝文舊談 – 界畫樓閣

公共電視的內容也可以參考了 - 公共電視,畫界畫

可惜,目前這幅畫沒有報找到。也不知道是否被收藏了?

宮苑圖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攜琴訪友

工筆畫法之山水,搭配高士,構成一幅清幽淡雅的意境。
感覺出門觀景,略有所悟,心中怡然自得。
原件創作於 1972 年,117x46cm

畫作目前存放在家裡。編號:B0015。


攜琴訪友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風箏嬰戲

孩童的純真表現,透過了細膩的線條表現,佐以庭院山水之美來襯托展現了工筆畫的實力。

原件創作於 1963 年,46x26 公分。


原件目前存放在家裡。編號:E0002。


風箏嬰戲

蘭亭脩楔

蘭亭修楔事”,是引用《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 流觴曲水”的典故,指的是曲水流觴的遊戲。

原件創作於 1983 年,145x75cm

這幅畫的原件目前存放在家裡。編號:B0050。

蘭亭脩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