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繪畫中人物畫,若是以特定人物爲題,往往是借題發揮,例如畫王昭君必定抱琵琶,畫西施多在溪邊沅紗。今人無法得知古人面貌,只有以大家所熟習的故事情節入畫,這種畫稱爲「造像」。
這種純屬寫意的造像未必尚似本人,若是用寫實手法畫像,就要維妙維肖必須畫誰像誰。去年九月間,台灣藝術教育館舉辦了一項《明清官像大展》展出一百六十一幅明清兩代的畫像,在從事工筆人物畫的人看來,這是一件大事。主事者在展出期間安排了十五次專題演講,筆者擔任第五次講演幷在當場作人物畫一幅,說明人像畫屬于寫實;
而人物畫則為寫意,所畫同為人物,實質有所不同,今藉《工筆畫》一角將演講全文呈獻,就教大雅。
寫真是專指用筆墨寫出的真容,在攝影技術沒有發明之前,若想記錄一個人的容貌,就只有用寫真的方法,時至今日,日本仍稱照相爲寫真。唐代詩人杜甫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有云: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熏殿,淩烟功臣少顔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
將軍善畫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註一)
如今竟將「寫真」作了另外一種解釋,也是始所未料,早年「寫真」就是指畫像,因此所畫之像容貌必須肖似,這是與一般人物畫所不同的。
肖像畫大約可以分作兩大類別:一類屬於祭祀專用;另一類則是紀錄生活。前者偏重實用;後者接近玩賞。
專用於祭祀的肖像畫,習慣稱作「影」,所畫之像爲先祖考妣,每逄年節則懸影祭祀,此類肖像畫多爲正面坐像,身著禮服「頂翎袍挂」,早期清朝影像也有著明朝官服「紗帽圓領蟒袍玉帶」,據說滿清入關曾有「十從,十不從」約章,其中有:「生從,死不從」,生前著滿清服裝,死後可穿明朝服制入殮。
記錄生活的肖像畫稱作「行樂圖」,文人雅集事後往往作圖紀盛,詩稿文集出版,也有將作者肖像刊印于著作首頁。一般半身像稱「雲身」;全身稱「整身」。「行樂圖」不限坐像可附加配景,除了人物面貌肖似,更注重人物造型,衣紋筆墨也有較多發揮,顯然有較高藝術層次的作品,值得收藏欣賞的人物畫像。
用於祭祀的「影」則不同,此類肖像畫受到較多限制,人非病危,否則不會冒然請畫師畫「影」,
畫影師傅多爲職業畫像師,專畫正面人像頭臉部份,頭部以下均有固定程式稿本,只需要將頭部畫成,即可套入適當服飾。
人既病危,畫影師傅不可能在現場作畫,只用目識心記掌握面貌特徵五官臉型,畫成之後可能人已故去,此像必與原貌酷似,否則不會被接受,畫影師如何有此技巧,不外對顔面各部器官作了仔細分析,能够充份掌握容貌特徵,臉型,膚色,斑紋,等細節,再加上經驗,大體不會有差。
根據畫史傳述:南唐李後主,曾經命顧閎中潜往韓熙載府中,以目識心記描繪韓熙載在府中夜宴狂歡情形,畫成長卷《韓熙載夜宴圖》,畫中人物連續出現,其面貌肖似如一,這卷夜宴圖一直保存到現在,是我國古代人像畫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另一個傳述是北宋太宗朝,僧人元靄擅長寫真,常奉召至宮內畫像,每當作畫必招致好奇太監圍觀,其中一玩皮小太監喜惡作劇,將元靄隨身摘帶小硯奪跑,經大聲喧呼歸還後竟口出穢言,又立即走避無踪,問小太監姓名,無人坦告,元靄訴諸李都知,李問何人所爲,
元靄則自懷中取出畫像,李見像大笑,此楊懷吉也,則召楊認罪。倉卒之間圖寫容貌維妙維肖,此又是目識心記畫像的一個例證。(註二)
我國歷來重文輕藝,民國以來更有人認爲中國傳統繪畫守舊而不科學,欲以西洋畫技法改革中國繪畫。「文革」對傳統藝術指爲「反革命」,寫真畫像更因爲攝影技術普遍,久已失傳,台灣偶爾尚見有用炭粉畫像,擦出光影,純屬西法,而非傳統寫真。目前有關文獻傳世者也不多,十四世紀王繹撰《寫像秘訣》,十七世紀蔣驥撰《傳神秘要》,十八世紀丁臬撰《寫真秘訣》,可以藉此探討古代畫像技法。這些文獻中所談的技法,都是以相法作為像貌分析的依據。例如在王繹《寫像秘訣》對臉型定有八格
「寫真之法先觀八格,田、由、國、用、目、甲、風、申,八字。面扁爲田,上削下方爲由,方者爲國,上方下大爲用,倒挂形長爲目,上方下削為甲
,顋闊為風,上削下尖為甲。
髮際至印堂為上庭,印堂至鼻準為中庭,鼻準下一筆至地角為下庭,謂之三庭,山根約一眼之位,兩魚尾約兩眼之位,共成五,謂之五配,兩頤約兩口之位,共成三,謂之三勻。」(註三)
這些法則的流傳,至今對職業畫師,有很大影響,民間畫師作人物畫也有類似的口訣傳授:
「頭分三庭五眼,兩頭一肩擔,一手遮住半邊臉,行七、坐五、盤三半。」
所謂「三庭五眼」就是王繹所說的三庭五配,「兩頭一肩擔」指兩肩寬各約一頭,「一手遮住半邊臉」是指手掌約爲顔面二分之一,「行七坐五盤三半」,是計算身高,站立是七頭高,坐下是五頭高,盤腿坐是三個半頭高,這只是約略的比例而已。
寫真最重要的是顔面畫法,王繹在《寫像秘訣》中講到落筆的先後次序,如寫字筆順,環'環相扣:
「先蘭台庭尉,次奏準,奏準既成,以之爲主。若山根高,取印堂一筆下來,如低取眼堂一筆下來。次人中、次口 、次眼堂、次眼、次眉、次額、次頰、次髮際、次耳、次髮、次打圈、打圈者面部也。」(註四)
蔣壤在《傳神秘要》中,把顔面畫法分得更細,總計分爲二十六個步驟:
「一畫兩鼻孔,二畫鼻準下一筆,三畫鼻準,四畫鼻,五畫兩眼角,六畫左右兩眼稍,七畫左右兩眼上一筆,八畫左右兩眼下一筆,九畫眼珠,十畫鼻樑,十一畫上下眼皮,十二畫上眼眶兩筆,十三畫下眼眶兩筆,十四畫兩眉,
十五畫地角,十六定一口唇,十七畫口中一筆,十八畫上口唇,十九畫下口唇,二十畫縐摺紋及髮鬚髯,二十一畫全地角,二十二畫左右兩太陽,二十三畫兩歡顴,二十四畫兩頤,二十五畫兩耳,
二十六畫兩鬢。」(註五)
這二十六個步驟所組成的顔面,再加上八格的頭型,確定了頭臉初步的造型,但是中國繪畫的筆墨依然重要,清,沈宗騫撰《芥舟學畫編》中提道:
「作照,而能有筆有墨,則其人之精神意氣,已躍然于紙素之上,雖未設色已自可觀。(註六)
以筆墨取勝的寫真畫像,明清兩季所留傳的作品爲數不少,如曾鯨,禹之鼎,羅聘、費丹旭、任渭長、任伯年,都是個中好手。齊白石早年也擅工筆能作肖像畫,外雙溪故宮博物院曾經展出過白石老人早年寫真作品,精工之極。
我國寫真肖像與傳統人物畫异曲同工,俱是以綫造型,不强調光影,重視神似,不探究人體骨酪肌肉細節,認爲外在的形似不如內在的神似重要。
如今雖然攝影技術普遍,相機人人皆有,自然科學與藝術感受不可同日而語,如今寫真已成絕學,我國傳統繪畫雖有人物畫,但獨缺人像畫,此一古老藝術仍盼有所提昇發展。
- 註一、見《杜甫詩》傅東華選註,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 註二、見《畫家大辭典》元靄條,台灣東方書局出版
- 註三、見《寫像秘訣》收入《中國畫論類編》,台灣華正書局出版
- 註四、同註三
- 註六、見《芥舟學畫編》收入《中國畫論類編》台灣華正書局出版
- ( 原文漏列註五 )
-- 原文刊于工筆畫學刊四卷一期,1999年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