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從排斥摹寫說起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成立藝術教育研習班,筆者受聘講授工筆人物畫,自第一期起迄今已五十七期講授傳統人物畫法從未停止,數十年如一日,受教學員數以百計,採取 "集體教學,個別指導" 方式,準備大量範本,並在課堂作畫法解說示範,事後個別批改作業。

傳統人物畫教學,採 "臨摹並行",臨與摹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是面對範本臨寫,是看著畫。"" 是覆紙摹寫,是蒙在範本上畫。猶如學習書法最初執筆習字必先描紅,再摹寫仿影,專注筆法練習,最後臨寫碑帖,才注意字體間架結構與行氣疏密,人物畫學習也是如此。

人物體態五官衣紋轉折,線條繁瑣,初學執筆難以掌控,必先勾摹範本中所有線條,然後納入宣紙底下,人物範本透過宣紙昭然若現,一如習字仿影,此時可參考原範本筆法及墨色濃淡逐步練習,日久對筆墨運用熟悉,方可試作人物構圖進行創作,先勾摹畫稿,利用自己勾摹之稿納入宣紙底下,原範本作為臨寫參考進行筆法墨法學習,即是 "臨摹並行" 學習方法,傳統工筆畫教學行之有年,可迅速進入學習領域。

研習班中竟有一位學員對摹寫畫稿不以為然,只願臨畫不摹寫,因此無法有效掌握人物造型情況之下,所提交作業不成人形,雖然多次講解,依然排斥摹稿,終於一事無成,其所以對傳統摹寫如此排斥,可能是受到反臨摹言論影嚮。

五四新文化運動,全國上下興起一片革新熱潮,凡事要科學,事事要革新,對傳統文化視為陳腐,批評傳統國畫臨摹阻礙自由創作,有人主張用西洋畫法改革中國畫,中小學美術課,一律教西畫寫生,從未教授毛筆水墨畫,青年學生對繪畫只知西洋畫法,改革人士一再放言批判臨摹陳腐不科學,時至今日依然有人附合此一論調,並指控國畫均為臨摹作品,造 成很大傷害。

南北朝時代南齊畫家謝赫撰寫『古畫品錄』序文中提道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經營位置,五、隨類賦彩, 六、傳移模寫,對我國傳統繪法深具影嚮,很多學者對六法研究不遺餘力,其中 "傳移模寫" 多釋為臨摹,認為是學習繪畫的方法,口耳相傳,"臨摹" 成為專用名詞。六法中之傳移模寫並未談及臨,只說到摹,更不是指學習繪畫的方法,實際乃是指創作中的一項必要過程。

六朝時代繪畫環境與現代不同,多為壁畫屏障巨幅,當時多為人物畫,試看永樂宮壁畫主像高有兩丈,人物畫必先起小稿,修正草稿必用 "摹寫" 反覆修訂,所謂 "九朽一罷",定稿之後放大上牆,即所謂的 "傳移" 之法。

傳移模寫是創作過程,既未談到臨的問題,何來有臨摹之說?由於誤解也誤導了大眾,誤以為六朝人習畫也如現代用臨摹之法,甚至說國畫全是臨摹作品。



原文刊於工筆畫學刊第34期,2007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