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七夕乞巧

每年陰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據民間傳說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七夕相會由喜鵲群集天河搭橋,牛郎織女跨上鵲橋共訴離別之情。

織女是一位精於織紝的高手,每年七夕才會出現在天河之上的鵲橋,此時的女士們,把握機會,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雙巧手。

早年女人的拙巧,全在針線女紅表現,乞巧主要目標就是使得手中的針線,能夠發揮到最大的極限,最先是穿針乞巧,根據《元氏掖庭記》中說:〝九引堂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采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為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看來很像似賭博,後來改為拋針乞巧,在《帝京景物略》中說:〝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針,婦女曝盎水於日中,頃之,外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永底針影,有成雲露,花頭,鳥獸彩者,有成鞋,剪刀,水茄影者,謂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線,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曾執教香港中文大學之唐石霞教授,為滿清貴戚,瑾太妃為唐教授四姑母,幼年曾居住紫禁城內清宮,夏季居建福宮,曾經參與過宮內乞巧,是在西御花園的假山上。唐敖授曾為文記述道:〝宮娥來報,星斗出齊,請太妃上香,於是太妃携了我的手,帶領眾人,一齊向綵棚走去,這裡燈燭輝煌,太妃便盥手上香,焚香拜過雙星,此後便該是乞巧了。太妃帶了我來到玉石鉢前,這鉢上刻的是雲海飛龍,鱗甲生動,是多年前的古物,那天為了擲花針,從前一天便貯滿清水,又用一方珠羅紗罩在上面,那是為了防止飛蛾灰塵落了進去。我随著太妃來到鉢前,太妃從宮女手中拿的松枝上折了幾個松針下來,遞给我一根,讓我扔到水裡。我手拈松針,端肅的向空中禱告,希望這是一隻綉花針,說完便一撒,松針就浮在水面上了,這時水正映出天上的新月,晶瑩澄澈,借着月光,水中顯出一個淸晰纖細的影兒,幾個宮女早已歡呼著:是一根綉花針!〞

這篇文章是發表於香港出版的〝今日世界〞並且唐教授親筆畫出一幅乞巧圖,追憶當時情景。

清院畫十二月令圖七月景,就是以乞巧為主題,有十數位仕女齊集月台,進行乞巧遊戲,月台上設置桌案,左右各立一盞戳燈,桌案上擺設小型水盆一只,準備拋針乞巧。

清宮畫院畫家陳枚,曾畫過一幅〝桐蔭乞巧〞,這幅畫一共有十位仕女,在梧桐樹下擺設高几,几上設置水盆,供作拋針之用。拋針乞巧的方式與唐石霞教授所述相同。

每個人生下來,都希望自己有一雙巧手,和靈活的頭腦,但是巧手却是經過多少磨練與訓練得來的,絶不是乞求所獲,乞巧我們只可當作一種民俗遊戲,成功為巧手自然不能全憑乞巧而來的。


19880815-圖一 19880815-圖二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第十四卷第三十三期,第三十二頁。

1988/8/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