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繪畫,到了明朝末年,由於董其昌等人提出畫分南北二宗的說法,一般把屬於工細的人物畫視作專業畫家畫,水墨寫意疏簡的繪畫,認為是文人畫,專素畫家的畫看作是北宗,文人畫屬於南宗,惟有南宗畫高尚,北宗畫認為是畫匠一流,崇南貶北的後果,引發很多畫家不在技巧上追求了,繪畫成為〝寫胸中逸氣〞的一種發洩,這種觀念直到清朝依然如此。
清朝畫壇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工筆人物畫原被視為北宗的,盛清畫院很多畫家由於接受西洋光影透視畫法,在人物畫方面,出現一種新的面貌,受到皇帝喜愛。
談到西洋光影透視畫法,早從十六世紀利馬竇到中國來携帶聖母像,國人初次見到西畫的評語:〝利馬竇携來西域天主像,乃一女人抱一嬰兒,眉目衣紋,如明鏡涵影,踽踽欲動,其端嚴娟秀,中國畫工無由措手。〞
在淸朝畫院首先接受西洋畫法的人物畫家是焦秉貞。他是山東濟寧人,任職欽天監為五官正。是康熙朝畫院畫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康熙三十五年畫的耕織圖,因為在欽天監供職,有機會與當時的歐洲人士如南懷仁等接觸,而瞭解西洋畫法。焦秉貞的作品據文獻記迷:〝善於繪影剖析,分刌以量度,陰陽向背,斜正長短,就其彩之所著而著色,分濃淡明暗焉,故遠視則人畜花木屋宇,皆直立形圓,以照有天光,蒸為雲氣,窮深極遠,均粲布於寸縑尺楮中,秉貞職守靈台,深明測算,會悟有得,取西法而變通之。〞說明採取西法透視光彩,人畜花木屋宇,皆直立而形圓,前所未見。
活動於康熙末年畫院畫家冷枚,是山東膠州人,擅長人物仕女,亦是參入西法作畫的一位畫家,他是焦秉貞的弟子。
比較冷枚略晚,供職於雍正朝畫院的畫家,陳枚,松江婁縣人,也是擅長人物,最初師法宋人畫法,很可能進入畫院之後,畫作也融入西法,最著名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繪製,陳枚是五位畫家之中的主筆,在畫院期間也畫過耕織圖和很多仕女小品。
乾隆朝畫院的丁觀鵬,是頗受乾隆欣賞的畫家之一,據說他向郎世寧學習油畫,也是一位深受西法影響的人物畫家。
姚文翰也是乾隆朝畫院畫家,攻人物及佛像,也是參用西法作畫的一位畫家。在整個盛清畫院中的畫家們,尤其是人物畫家,融合西洋光影透視畫法,成為一種時尚,更加上畫院中有很多西洋教士如郎世寧、艾啓蒙、王致誠等人,在一起工作,由於皇帝喜好,臣工豈有不盡力取悦的,雖然如此,在當時的畫壇,融合西法並没有取得士大夫們的認同,可以從吳歷和鄒一桂兩位畫家的論調看出。
吳歷說:〝我之畫不取形似,不落窩臼,謂之神逸;彼全以陰陽背向形似窩臼上用功夫。卽款識,我之題上,彼之識下,用筆亦不相同,往往如是,未能殫述。〞
鄒一桂更有嚴厲批評:〝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繪畫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絶異,布影由濶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牆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
從〝雖工亦匠〞這句話聽來,西洋畫法顯然不能見容於中國畫壇,儘管皇帝喜好西法,這些融會西法的繪畫,也只能侷限於畫院,淸代畫壇並没有受到影响,站在中西藝術交流上來看,這也是很特殊的現象。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第十四卷第四十三期,第三十四頁。
1988/1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