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抗戰以前,中央研究院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安陽縣侯家莊一座殷商大墓中發見兩件大形青銅方鼎,其中一件四面有浮起的鹿頭圖案,四支鼎腿也各有一個鹿頭,在鼎内有一個象形〝鹿〞字,這件有鹿頭圖案的方鼎,就是聞名國際的殷商鹿鼎。
鹿似乎和殷商時代的王室生活有著密切關係,在安陽縣殷墟出土的甲骨之中有一片龜甲,記 載著殷商王室在一次狩獵,曽獵得虎二隻,鹿一百六十二隻,這確是一個相當不少的數目。
相傳殷紂王,建造一所收集財寶的地方,取名叫〝鹿台〞,如果推想不錯,鹿在殷商人心目之中已具有財富的意義。
國人一向把鹿看作是祥瑞之獸,常常與仙鶴伴同神仙出現,中國繪畫每有描寫仙境或神仙時,鹿是不可缺少的題材。
根據民初畫家馬企周對畫鹿所得的經驗說:〝畫鹿之眼,宜向上,而使凸出,畫鼻樑,一筆從額至頂,作弧線;由額至鼻,作直線。口鼻似黃牛,而鼻尖不高凸,惟顋與頜,與黃牛相類,耳亦用牛。角分枝如樹幹,其頸粗長,下似駱駝,背圓凸,身體前狹次寬,尾短如山羊而下垂。四肢瘦勁而長,蹄似羊而尖,周身之毛短色褐,或多白點名曰梅花鹿,胸腹及股數處色白若繪,得其形頗爲有趣。〞
這裡有兩幅畫,一幅是陳雋甫畫的柏樹雙鹿,柏樹的附近還長了靈芝,柏和百同音,鹿和祿 同音,這幅畫也可以稱爲〝百祿圖〞。另外一幅是溥心畬畫的白鹿,爲了强調鹿的白色,在白鹿的四周渲染了一些淡墨。白鹿出現古人認為是祥瑞的徵兆,古代各地如有白鹿出現,都要獻給皇帝,在歷史上有很多地方官吏呈獻白鹿的記載。
鹿是純善之獸,遇到美食,就會呼叫同伴前來共饗,大家和睦相處。據說每逢山中鹿群行動 時,精壯的雄鹿,必定走在前面,雌鹿便跟随雄鹿後面,最後又有雄鹿,擔任殿後謦戒。大家行動都有一定規律,遇到猛獸出現,當前的雄鹿挺起雙角聯合一起頭角向外,布成一座鹿角陣,使得有意來犯的猛獸不敢向前,此時雌鹿可以迅速脱離現場轉往安全地帶,然後全體撒離。
相傳有個鹿王的故事,雖然像似童話,但也充份說明鹿是個非常重視友愛的動物。故事發生 在戰國時代,楚王在震澤狩獵,在狩獵的圍場範圍之内,大約有千隻左右的鹿,楚王下命令,要狩獵的官兵分爲左右兩翼包圍,
驅逐鹿群進入一個山谷之中,這座山谷沒有其他的通路,鹿群走投無路,正要亂箭齊發,想把困在山谷中的鹿群全部射殺,此時忽見一隻特大的雄鹿突圍急奔到楚王面前,前蹄跪地作哀求狀,楚王見狀就下令釋放了鹿群,後來有人在此處建了一座鹿王廟,紀念那隻大雄鹿冒險搭救同伴的義舉。這一故事見於震澤事苑,
是否可信,姑妄言之。
筆者去年去日本參觀奈良東大寺及興福寺,附近都有鹿群自由走動,非常溫順,寺前有人賣鹿餅,供遊客買來餵鹿,〝鹿遇美食鳴呼其友〞,遊人很快就會被索食鹿群團住,賣鹿餅的人也大發利巿了
。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第十卷第五十一期,第三十頁。
1984/1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