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台灣,偶然見到中藥店的厨窗裡,陳列著人參鹿茸以外,還有一盤標名爲〝長壽丸〞的小紅棗,昂然置於名貴藥材之間,對我這生長在北平的北方佬,却感到有些驚奇。在北平家鄉,幾乎每家的庭院裡,都會有一兩株棗樹,入秋之後,樹上的棗兒開始變紅了,站在樹底
下,拿一根竹竿朝樹梢上打個兩三下,就會有不少紅棗落地,剛剛下樹的棗兒又脆又甜格外好吃。
北方不出產甘蔗,蔗糖的價錢比較貴,如果遇到年節需要製做一點甜食,就以棗代糖,蒸棗 糕、熬棗粥,或是做成棗泥充作甜饀,從沒有人把它看成補藥〝長壽丸〞。
棗樹枝繁葉茂,秋後結實累累,却很少入畫,因此以棗爲題的畫不太多。在故宮博物院收藏 名畫中,有兩幅畫與棗有關係,一幅是撲棗圖,另一幅是秋庭嬰戲圖。
這兩幅名重畫是描寫兒童遊戲爲主題,稱爲〝嬰戲圖〞,在宋代很流行以〝嬰戲圖〞的題材作畫,是屬於人物畫中的一部分。宋代畫院的畫家奉敕應制的作品,常常沒有落名款,後人稱這些不具名款的作品爲〝宋人無款〞的畫,故宮收藏的這幅撲棗圖,就是屬於〝宋人無款〞的畫。
撲棗圖一共畫了七個小孩,圍繞著一棵棗樹捆棗,一個小孩站在方凳上,後面有另一個小孩 扶持著欠身摘樹上的棗兒,樹旁一個小孩正準備拾起落在地上的棗,另一小孩也正伏在地上拾棗,其餘三個小孩:一個頭上頂著盤子,盤中盛棗,一個用衣襟兜著棗,另一個抱著罐子,罐中裝棗,七個小孩爲了得到棗,顯出不同的神情。
秋庭戲嬰圖是宋代蘇漢臣的作品,他是宋徽宗時代畫院的侍詔,宋高宗南渡臨安又進入南宋畫院供職,是一位擅長嬰戲的宮廷畫家,故宮收藏這幅秋庭嬰戲圖,可以算得是蘇漢臣傳世作品中的代表作。這幅畫的主題是兩個小孩,利用新鮮的紅棗自己做成一套玩具叫做〝棗磨〞。首先用一只較大型的棗從中腰切開,把棗核的尖部露出來,然後再用三支細小的竹籤揷入半棗的底部,棗核的尖部向上,半個棗就穩穩直立了,再用一支長竹籤兩端各揷一個小型的棗,試橫在半個棗的棗核尖部上,待平衡之後確定好中心點,在竹籤上穿一小洞,最後架在棗核上,用手輕撥可以旋轉,這種棗磨在棗熟時節小孩用自己雙手設計製作玩具,另有一種成就感滿足小孩子。在畫中另一個圓凳子上堆了很多玩具
,這兩個小孩却不去玩,而對自製的棗磨却引起了無限旳驚喜,這一幅秋庭嬰戲描寫兩個小孩玩棗磨入神,是最成功的一點。
嬰戲圖的主題是小孩玩耍,小孩雖也是人物畫中一個項目,畫法却與一般人物有所不同,他 的特徵固然要身體矮小,頭臉的畫法與成人比較頭較大,眼晴較圓,鼻子和嘴都比較小,臉上五官集中,手和脚短而肥胖。
嬰戲圖能畫得成功,主要在一個〝趣〞字,並不在乎一定要畫多少個小孩,有人喜歡百子圖,把一百個小孩强迫畫在一幅畫中,認爲這樣才够熱鬧,國人喜歡熱鬧,於是百子圖大行其道,
畫中小孩有一百個之多,不免擠成一團,也就顧不得什麼章法構圖,那還有趣味可尋呢!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三年十月一日,第十卷第三十九期,第三十頁。
1984/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