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在古代屬於施行政教的工具,美化生活居於次要,歷朝各代都有繪畫專業人員為帝王皇室服務,從漢朝時的〝黃門侍詔〞,六朝隋唐的〝直秘閣知畫事〞〝史館畫直〞〝集賢畫直〞這些機構,演變為後來的畫院。
宋朝對畫院大力支持,政府獎勵繪畫人才,畫院網羅了海內名家,當時的畫院居於藝壇領導地位。滿清入關以後,凊朝沒有設置畫院,但是清高宗乾隆對書畫的喜愛不亞於宋徽宗,清朝雖然沒有設置畫院,實際卻設置如意館,所有宮廷畫家統統都在如意館工作。
已故齊如山先生說:清朝設立如意館,康熙和乾隆皇帝很想把它擴大編制,希望比照翰林院 是國學術機構,如意館不過是專門從事繪畫的地方,自然是比不上。翰林院的人都是進士出身,有官位,如意館的畫家沒有功名,更沒有官位,雖然如此,很多擅長繪畫的官員,都希望在如意館謀一份差使,因爲皇帝時常駕臨,尤其是乾隆皇帝常常御駕親臨,與畫家們討論畫法,如果在如意館受到皇上的賞識,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了。
在雍正乾隆朝,有很多位外國教士到中國來,希望在中國傳教,這些教士之中有人懂醫學, 有人會機械,也有人能繪畫,他們想盡了辦法找到面聖的機會,見了皇帝說出自己的專長,擅長繪畫的都被派到如意館工作,如郎世寧、艾啓蒙,這些外國教士在中國都成了名畫家。
如意館除了專業畫家如孫祜、周錕、陳枚、丁觀鵬、金廷標、姚文翰等等。此外王公大臣參 與宮廷繪畫活動的也很多,如康熙的第二十一個兒子允禧能畫山水花卉,乾隆的第六個兒子永瑢能畫山水。大臣中首推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官至少司農,以翰林院侍講的身份供奉内廷,受命編輯《佩文齋書畫譜》,清初畫壇四王之一。另一位蔣廷錫,康熙四十二年進士入翰林院,供奉内廷爲花鳥畫大家,他的兒子蔣溥也工花鳥,是雍正八年進士,改庶吉士
值南書房,也成爲内廷供奉。鄒一桂是無錫望族,也是雍正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後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不但精於花鳥翎毛,山水人物也很可觀,曾寫洋菊三十六種,著有《小山畫譜》。其他如錢維城、董邦達、黃鉞都是朝中大臣,參與繪畫供奉内廷。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如意館快速發展,與歷代畫院所不同者,除專業畫家之外,更有王公大臣筆墨簡逸的文人畫,和西洋教士参加工作,由於他們的参與,西洋畫中的光影透視畫法,也直接輸入如意館,影响中國繪畫。
如意館在嘉慶以後,慢慢式微,因爲皇帝很少駕臨,很多名家再也不想謀求如意館的差使,只有靠繪畫爲生的一些專業畫家,還照常上班作畫。宮中房舍很多需畫的數量也很大,自然也少有佳作了。
據齊如山先生說,宫中各房間都需要字畫來裝飾,這些專作裝飾的字畫,每到過年都要更換 新的,如果宮中有喜慶事也要換新畫,字由翰林院寫,畫由如意館畫,這些字畫並不裝裱,只是托裱一層鑲上也就直接貼在牆上了,如同現代的壁紙,陳舊了就換新的。
到了光緒年間慈禧太后附庸風雅,喜歡賞賜大臣們御筆字畫,這些畫都是由如意館代筆捉刀,畫好之後呈西太后看過,在畫的正中上端,蓋上〝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先是西太后賞賜王公大臣,後來很多官員託内務的總管向太后求賞賜,有求必賞,如意館的畫家有的預先早已畫了很多張,遇到蓋大印的機會連自己畫的一起蓋上大印,都成了西太后旳御筆,御筆愈來愈多,琉璃廠畫店也有西太后御筆出售了。
由這一件小事情可以看出綱紀敗壞威信蕩然,終於走上敗亡。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四日,第十二卷第三十一期,第三十頁。
1986/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