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臺北市的民權東路,在「行天宮」那一帶,經常看到路邊擺著用紙糊的車馬人物,稱之爲彩帛,大陸北方叫它紮彩或冥衣,北平俗稱叫「燒活」,是用來祭祀已經逝世的人,將它們隨著冥鈔紙錢火化。
火化彩帛爲一種禮儀,不一定有實用的價値。上古殷商時代,相信鬼神,遇事必先占卜,祭祀祖先列爲國家大事,殷人對於逝世的人必得加意保護,埋葬前墓底中央挖一小坑埋入一隻狗,爲墓中守衞,考古學者稱這小坑為「腰坑」,除此之外逝者若爲貴族,也有以人殉葬的習俗。
考古學家石璋如敎授在安陽考古報告中指出,在安陽小屯村殷商時代的宗廟遺址地下,發現埋有成行成列的殉葬者,有些配有兵器,也有戰車,全都有組織的埋入地下,目的是爲保衞宗廟,不爲外來鬼怪侵擾,當時可能是一種很嚴肅的禮儀,現在我們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人殉的習俗,隨著人類的文明已經有所改變了 ,後世改用俑來代替,俑在辭海中的解釋是「隨葬的偶人」。用木製的稱木俑,用陶製的稱陶俑,用石製的稱石俑。在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漢墓中發現有穿著衣服的木俑。提到陶俑,近年出土的秦陵兵馬俑最爲著名。
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在西安秦始皇陵的東側,農民打井時發現,東西長二百三十公尺,南北寬六十二公尺的一座陶俑坑,其中陶俑陶馬約有六千件,隨後又於民國六十五年發現兩座陶俑陶馬坑,數以千計的兵馬俑出土,神態各異,披甲執兵,氣勢恢宏,形象逼眞,令人嘆爲觀止。
漢代有厚葬習俗,俑人陪葬之外,也有陶製牲畜,井灶,房舍,樓臺等等,稱爲明器,在視死如視生的觀念下,這種厚葬風氣到唐代依然盛行。唐會要紀載:「王公百官競爲厚葬,偶人,象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煽動,破產傾資。」
陶俑到唐代增加了華麗釉彩,稱之爲「唐三彩」。雖然早在戰國時代陶器已經有綠釉出現,漢代也有褐色釉,隋代黃釉白釉都已盛行,但很少見到一件陶器上有多色釉彩相混合,所謂「唐三彩」實際上是指多種釉色在一個釉面上,這些釉彩大約在燒至七百至八百度就熔化自動流淌,釉面呈現彩色繽紛,有中國水墨畫水墨淋漓的趣味。
通常我們見到的唐三彩俑大約可以分成:文官俑、武將俑、侍從俑、侍女俑、樂伎俑、舞伎俑 … 數種。
文官俑多是戴冠、著闊袖衣,袖手,直立,狀至嚴肅。武將俑,披甲,腿梆護皮,膝上有護膝,足着靴,睜目張口作喝止狀,右手握拳,左手伸掌,氣勢雄壯。侍從俑分男侍從與女侍從,男侍頭戴幞頭,著窄袖衣,拱手而立;女侍肩披帛巾,窄袖長裙,拱手而立。樂伎及舞伎俑,樂伎各執不同樂器,舞伎則擺出各式舞姿。
中央硏究院考古館已故管理員胡占魁先生曾告訴我說:考古組在南京時,每次田野發掘回來,必定帶回大批隋唐陶俑,因無處存放,特爲搭蓋活動房屋一棟,陶俑平放已到屋頂了!可見其數量之多,樣式之廣。這些俑像不但反應當時的生活,對於藝術的表現,也是空前絕後的。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第十二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