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兩句話我們從小到大,不知道聽了多少遍,小時候對於光陰兩個字不太清楚,常常回頭看自己的身影,每到黃昏身影拉長了,光陰又長了。一直到小學畢業那年,隨長輩們去遊賞北平故宮,見到了「日晷」才知道日光計算時間的方法。
古代在沒有鐘錶以前,計算時間用「日晷」,借用太陽光影計算時間。
前不久曾去北平,特意到故宮午門前,又見到五十年前曾撫摸過的「日晷」,依然無恙的站立在午門右首。
「日晷」是個圓形石盤,協立在高高的石座上,石盤四周刻著若干格子,每個格子內用滿漢兩種文字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又分「初」「正」兩個時區。在圓盤正中央,立著一長約一尺的大鐵針,上午若是太陽光把大鐵針的倒影,照射到午初的格子內,這個時間就是上午十一點鐘;若是照射到午正的格子內,這個時間就是正午十二點鐘。「日晷」接受太陽光照射出倒影,指示出時間,才會真正感受到「寸」光陰的真正意義。
如果夜晚,或是陰天,沒有陽光可以利用的情況之下,可以使用「漏刻」的方法計時。
古代裝水的容器,叫做壺,把壺裝滿了水,在下面鑽一個穿孔,水從穿孔中漏出,如果在一晝夜的時間內,剛好把這一壺水漏完,就以它爲計時標準,先用一枝箭桿刻上度數,插在壺中,壺水漏出,水面降低,露出箭桿刻度,就可以計算時間,「漏刻」也就做「漏滴」,壺用銅製,就叫做「銅壺滴漏」。
辭海中對於「漏刻」的解釋是:「漏刻,古計時之器也,以銅壺盛水,底穿一孔,壺中立箭,上刻度數,壺中水以漏漸減,箭上所刻,亦以次顯露,即可知時,相傳此器之作,始於皇帝,帝創漏水器,以分晝夜,後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即其職也。其法總以有刻,分於晝夜,冬至晝露四十刻,夜露六十刻;夏至則反之,春秋二分晝夜各五十刻。」
我們常常在戲劇小說中聽到看到:「朝臣待漏五更寒」,這句話來描寫古代大臣上朝見皇帝的情形,早朝是在五更天將亮的時候,上朝的大臣們在朝房等待「漏刻」,敬候上朝時間,黎明時分氣候自然是比較寒冷的。
北平故宮在乾淸宮與坤寧宮之間是交泰殿,這裡是儲存玉璽的地方,殿內東側設置「銅壺滴漏」,西側有一座自鳴鐘。據說這一座「銅壺滴漏」是乾隆十年製作的,當時已有很精緻鐘錶,這一座「銅壺滴漏」,實用性不大,只是清宮中一項陳設而已。
故宮交泰殿的「銅壺滴漏」是仿唐代呂才所作「漏刻」,分爲四匱,擺設在一座方形重簷的亭子裡。「漏刻」要靠水流順暢,若是滴水成冰的嚴寒天氣就失去作用了。此外,尚有以「沙漏」計時的方法。
辭海中對於「沙漏」的解釋是:『據博物志補:「北方善水壺漏不下,元,新安詹希元以沙代水,有五輪,以機運之四輪皆側旋,中輪平旋。」閩雜記:「海道不可里計,行舟者以瓷為更漏筒,如酒壺狀,中實細沙懸之,沙從筒眼滲出,復以一筒承之,上筒沙盡,下筒沙滿,則上下更換,謂之一更。」』
一更天是天黑掌燈時分,三更天是午夜,五更天是黎明。這個更字是否就是更換漏筒的意思呢?鐘錶每十五分鐘我們叫它一刻,四刻是一小時,這個刻字是否就是漏刻的意思?這是很耐人尋味的事。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八十一年一月十一日,第十二版。
1992/0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