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南部搬到台北的那一年,正逢端午佳節,很想自己動手包幾個棕子過節。在我的家鄉北平沒有寬大的竹葉,只有葦葉,棕子的内容幾乎千篇一律用〝江米小棗〞,所謂江米就是糯米,小棗即是小紅棗。
在台灣包棕子有又寬又大的竹葉,煮出來另有一股清香味道,遠非北方葦葉可比,但是小棗 難求。為了要包〝江米小棗〞棕子,以相當於五天的伙食經費的價值,從中藥店中買到幾枚又瘦又小,名符其實的小紅棗。
談起紅棗在大陸北方,尤其是河北、山東、山西一帶實在不算是貴重之物,很多人家庭院裡 都種有棗樹,每到夏天樹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棗,北方的棗有園的、橢圓的,也有橄欖形的,橄欖形的棗北平人叫〝嘎嘎棗〞特別脆甜。棗樹不高,可以搬個凳子就能摘棗,如果樹幹細高,可以抱着樹猛搖幾下,棗就會不摘自落,太大的樹搖不動,就只好用竹桿去打,被打落的棗,難免都會破損傷殘。
談到此處,想起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宋朝人畫的〝撲棗圖〞,畫中有六個小孩在摘棗,中間是一棵棗樹,一個孩子踩着凳子上樹摘棗,旁邊一個孩子扶持着,樹枝經過搖動,有些棗被搖落在地上,一個孩子正在地上檢,一個孩子裝了半盤頂在頭上想要離去,另一個孩子拉起衣襟裝了很多棗準備走開。畫中孩子們都穿的是紗質衣服,可以透視肌膚,六個孩子神情各有不同。這是一幅雙拼絹本着色畫,畫中間有一條明顯的拼縫,原畫作者沒有簽名提款,俗稱為〝宋人無款〞的作品。
另外故宮博物院還收藏了一幅和棗有關係的繪畫,這幅畫是宋朝以畫小孩遊戲最著名的畫家 蘇漢臣的作品,名爲〝秋庭戲嬰圖〞。畫中兩個小孩在一個圓凳上玩〝推棗磨〞,〝推棗磨〞是一種兒童遊戲,利用一隻較大的棗,切去一半,露出半戴棗核,然後用三個細蔑揷在露出核的棗上,成爲鼎足而三的形式,把被切的半個棗架穩,作爲基座,再用一隻較長旳扁平細蔑兩頭各揷一個完整的小棗,然後把它放在基座上尋找重心,使得露出棗外的棗核尖可以支撐起這個〝棗擔子〞,只要平穩不墜,就可以用手輕撥,左右兩棗便轉個不停了。畫中兩個小孩已經把〝棗擔子〞擺平穩了,聚精會神的將要試撥一次,遊戲似已進入高潮,蘇漢臣是南宋畫院中的高手,他能把小孩遊戲旳情形描寫得如此傳神,實在不愧為傳世的名作。
北方盛產棗,除了晒乾運銷各地之外,還可以經過加工處理之後再製成棗泥,作爲甜點的餡,另外可以做成脆棗、醉棗、密棗、玫瑰棗、棗牌子等等。
脆棗是經過烘坊去核的棗, 又叫〝焦棗〞,因爲中空無核可以用繩成串,一掛一掛的出售, 也叫〝掛拉棗〞。
醉棗是用新鮮的棗,選肥大味甜的,另外準備好瓷罈子,把棗洗淨,每棗略沾高粱酒之後擺 入瓷罈,裝滿後罈口密封,冬季開罈,棗肉已呈半透明,帶有酒香,非常好吃。蜜棗是蜜餞旳棗,玫瑰棗是煮熟加入玫瑰桂花香料熟食的棗,棗牌子是北方農村在農忙過後,把半乾的棗用荊條串起編成各種花式,名爲〝棗牌子〞是爲掛在通風地點,随吃随摘。
近幾年台灣出產一種淡綠色圓形的果子,味道和大陸北方的棗相同,只是皮不紅,核不尖, 已經有人用它製成蜜棗外銷,如今台灣已經不缺棗了。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六十九年六月十六日,第六卷第二十四期。
1980/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