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鏡子,大家不會陌生;在一塊玻璃上塗上水銀,就成爲一面鏡子。
國劇中有齣戲叫「武家坡」,男主角薛平貴有這樣的唱詞:「少年子弟江湖老,紅粉佳人兩鬢斑,三姊不信菱花照,不似當年彩樓前』,女主角王寶釧接唱:『寒窖哪有菱花鏡,水盆以內照容顏』。
『水盆以內照容顏』恰好正是與古代的鑑同一功用。鑑是春秋末年興起的一種器皿,它的形制是侈(大)口深腹,像似近代的水盆,口沿下有四個或兩個獸環耳,平底,也有圜底帶有圈足的。鑑可以裝水裝冰,裝水的鑑可以産生倒影照容。
古人把鑑也寫成監,甲骨文中的監字,很像一倜入,站在一個容器前面,睜大了眼睛在看,把王寶釧那句「水盆以內照容顏」唱詞給畫了出來。
鏡,古人寫成竟,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不過目前發現的遺物很少,可能只是少數人使用,還不夠普遍,製作也比較簡單。
鑄銅工藝在殷商時代就有很好基礎,到戰國時代銅鏡的製作相當發達,鏡背紋飾有四虁紋、鳳紋、雲紋、山字紋等等。
漢代銅鏡的製作精美厚重,傳世的遺物很多,鏡背紋飾可以分爲:緣、銘帶、鏡紐幾個部份,圖案有靑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東王公、西王母、規矩紋、仙人、人物故事等等。鏡銘多爲頌祝之詞,例如:「尙方作竟眞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
… 」。「尙方御竟大毋傷,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龍右虎避不羊(祥),朱雀玄武順陰陽。…. 」富有道家神仙思想。
六朝鏡,在鏡銘方面與漢鏡,不同之處是詞句華麗,例如:「團圓寶鏡,皎皎昇臺。鸞窺自儛,照日花開。臨池似月,覩貌嬌來。」六朝前秦蘇蕙作迴文錦,鏡銘也仿效迴文鏡,例如:「鏡發菱花,淨月澄華。」迴環往復,無不可讀。
唐鏡製作,展現新的風貌,創花瓣形鏡,有圓瓣也有尖瓣,鏡背紋飾有龍鳳圖案,寶相蓮花,卷草葡萄,更有鑲嵌金銀螺鈿,極爲華麗。
唐鏡鏡銘,旖旎動人.,例如:「鳳凰雙鏡南金裝,陰陽各爲配,日月恆相會。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也有富於警戒之意的,例如:「貌有正否,心有善淫,旣以鑑貌,亦以鑑心。」
安史之亂以後,政府下令力求節約,禁止製作貼金鑲銀,鑲嵌螺鈿的華麗銅鏡,鏡子的製作宋代以後但求實用,不足玩賞。明清兩代由於玻璃鏡的傳入中國,銅鏡受到淘汰,已是不避免的自然現象了。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第十二版。
1990/6/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