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北平的城

我國很多地方,早年都建築有城,省有省城,縣有縣城,毎逢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關起城門來禦敵或盤査奸細。平時城牆上儲備有:滾木擂石,強弓硬弩,各式火炮,駐兵把守,眞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當年秦始皇耗費人力物力,修築萬里長城,也是爲了鞏固邊防。沒想到成爲世界奇景之一,變爲觀光勝地。其實北平附近的長城不是秦始皇修的,是明朝修的,現在又重新裝飾,以廣招徠觀光客,賺取外匯。

北平是遼、金、元、明、淸五朝故都,北平的城,比其他地方都要高大,是一座正南正北,方方正正的城池。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因爲防衞上的需要,北平城又向南擴建,成爲內城與外城。北平人管外城叫「南城」,天壇和先農壇,原本是在城外,擴建外城之後,這兩處郊壇,反而處於外城以內了。

內城共有九座城門,東面有朝陽門和東直門,西面有阜城門和西直門,北面有安定門和德勝門,南面有三座門,正中的是正陽門,北平人叫它「前門」,東邊有崇文門,西邊有宣武門,俗稱「前三門」。外城共有七座門,東面有廣渠門與東便門,西面有廣安門和西便門,南面也是三座門,正中的是永定門,東邊有左安門,西邊有右安門。北平人常說:「裡九外七」,就是指這些城門而言的。

每一座城門上都有城樓,在城樓的正上方,建有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甕城,直接護衞着城門,城牆的四隅還建有角樓,屯兵駐防。

北平的城,在明,淸兩朝經過多次整修,直到抗戰勝利,北平光復以後,這座城依然完好。記得我小時候住在北平,毎當學校放暑假,很喜歡約同學到城牆上去玩。這裡雖然缺少樹蔭,日落時也會有陣陣涼風,寬闊的城牆上,沒有車辆往來,也沒有像市場的人潮,可以盡情跑跳.,自由自在,感覺到偌大的城牆都是屬於我們的。民國四十六年正中書局出版了一套史地叢書,其中有一本是齊如山先生編寫的「北平」,齊先生在書中說:「北平有這樣完整的城,實不多見,想知道中國的建築及千八百年以來的文化,只有到北平還可以看到完整情形。」沒想到這本書出版還不到五年,北平的城就被拆掉了。

當時拆城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北京大學很多敎授反對。其中梁思成敎授是硏究古代建築的權威,他爲了要保存這座千年古城,特別提出一個具體計畫,他計畫把寬闊的城牆闢爲登高遊憩的地方,城外的護城河加以整修,再注入淨水淸流,予以綠化,沿河兩岸種植花木,形成一座環城公園。

雖然很多專家學者提供很多保城意見,結果北平的城依舊沒有保住,被拆得光光溜溜,只剩下一座正陽門和箭樓,孤獨的站立在那裡。

北平的內城裡面原來還有皇城,早已被拆了 ,如今只留下皇城的正門 - 天安門,黃瓦重簷,門前和石獅華表,白石金水橋,非常壯觀,帝王時代皇帝每逢頒布詔書都在此舉行。天安門之前原有一座中華門是天安門的外門,連接中華門到天安門之間有千歩廊,現在一起都被拆光了,出現好大一片空地,成爲舉世聞名的「天安門廣場」。

北平的內城、外城和皇城都沒有了,只剩下紫禁城了。紫禁雖小牆上也有垛口,城內也有城
樓,四隅也有角樓,城牆護城河,一應俱全。南面的午門就是它的正門,北面是神武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紫禁城裡面住旳是皇帝和他的家族。嚴格來說,只可算是皇家的院牆而已。

不久之前去北平,高樓疊起,街道無法辨識,北平無城,不似當年,故都風采盡失,勉强尋覓到琉璃廠,海王村公園已不存在,廠甸舊書鋪也不是原有的舊店,偶然購得一册瑞典藝術史學家喜仁龍的著作 -《北京的城和城門》中譯本,前有「北京市文物古蹟保護委員會主任」的一篇序說:「舊的城牆和城門,除個別者(想必是指正陽門)外,都已不復存在,令人婉惜不置,但願這類情況今後不再發生。」

北平的城只此一座,已經被拆光了,今後再也沒有千年古城可拆,自然也就不會再發生令人惋惜的事了!


19901214-圖一 19901214-圖二 19901214-圖三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第十二版。
1990/12/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