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歷久彌新的石器陶器

究竟世界上,甚麼時候開始才有人類的?單說我國境內,大約在一百七十萬年,在雲南省元謀這個地方,就有原始人類了,其他如:山西省的芮城、平陸、垣曲、交成、寧武、朔縣,陝西省的潼關、藍田,河南省的陝縣、安陽,河北省的房山縣周口店,都有發現人類活動的遺跡,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是河北省房山縣周口店的「北京人」,北京人距離我們大約也有五十萬年了。

北京人靠打獵和採集野生果食,或撈捕一些貝類來維持生活。並且利用天然石片與石塊,把邊緣部分加以敲打,打出鋒利的稜,用打成的稜刃,來剝獸皮或切獸肉。這種原始石器,除了打擊出稜刃之外,沒有再經過第二步的加工處理。這個時期,我們叫它「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的人,居住在天然的山洞裡,他們已經知道用火,每天與大自然搏鬥,生活相當艱苦。

採到果實吃罷,果核丟棄,又見發芽生長,獲得農耕的啟示。幼獸長大肥壯,也有了畜牧經驗。知識是經驗的累積,人們漸漸從事比漁獵更安定、更舒適的農耕畜牧生活,節省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改善生活環境。製作石器,也不再用敲打的落伍方法了,改用磨製,磨過的石器更實用。這個時期,我們叫它「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不再住山洞,他們選擇有水源的高地居住,附近有水源可以供應灌溉與飲用,住在高地,可以防洪,避免淹水。為了貯水,他們利用葫蘆、瓠瓜之類的果殼,作為器皿。他們有很長久的用火經驗,發現被火燒過的泥,會變成硬塊,而且不漏水,引發製做陶器的念頭。

石器時代的陶器,有很多種式樣,考古學家石璋如教授認為很多陶器形狀,是模仿葫蘆的某一個部分。把葫蘆底割下來就像是陶製的盤子,再往上多割一截,就像陶製的缽和盆,葫蘆經過分割之後,就可以成為很多種陶器形制的樣本了。

自從陶器問世之後,烹調技術也改良了,陶器可以越來煮食。為了使得陶器耐火經用,製陶時泥中加入砂粒。新石器時代就發現有夾砂陶器。雖然時光飛逝,幾千幾萬年以後的現在我們仍然使用著砂鍋,也用葫蘆裝酒,把瓠瓜分成兩半作水瓢,雖然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有些東西還是歷久彌新的呢!

參考書
蕭璠著,先秦史,長橋出版社。
石璋如著,彩陶系的器形探源,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一卷。
譚旦冏編,中華藝術史綱,文星書店發行。

19880121-圖一 19880121-圖二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一月二十一日,第十二版。
1988/1/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