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早年的兒童遊戲_下

從前有很多利用街頭巷尾的空地,來表演的一些簡短節目,是受小朋友歡迎的。這類表演不需要固定場地,不必買門票,身上帶幾枚硬幣,必要時丟一枚給藝人就可以了,例如:「變戲法」,「耍傀儡子」,「耍猴兒」,都是一人班獨角戲,用一面鑼招徠觀眾。

「變戲法」就是變魔術,不過「戲法」沒有甚麼道具,全憑手急眼快,「變戲法」先在地上鋪好一塊毯子,用兩隻瓷茶碗,底朝上扣在毯子上,左右一邊一個,用幾粒染紅的豆子就可以變了,孩子們蹲著圍成一圈,目不轉睛,一會兒豆子在左邊的碗下,一會兒又變成右邊的晚下,一會兒兩碗下面都沒有,引逗得孩子們目瞪口呆。

「耍傀儡子」北平人叫成「耍猴兒利子」一個人擔著全部演出的道具,擔子的一頭是圓籠,放置傀儡用的,另一頭則是一個木製小型舞台,下有藍布布圍,用扁擔把舞台支起來,表演的人把圓籠搬進藍布圍子內,一面敲鑼,一面把傀儡人舉到頭頂上的小舞台去表演,並且嘴裡含著哨子又念又唱,非常富有鄉土氣息。

「耍猴兒」,也是一個人,手上敲着鑼,肩上背個木櫃子,裡面放置一些「耍猴兒」的道具,猴子就蹲在櫃子上面,另外還跟著一條狗,也有一狗一羊的。狗的表演都在猴子前面,算是開場戲,大部份表演狗鑽羅圈,然後猴子上場先翻跟斗,然後再打開櫃子自己戴上面具或是自己戴帽子作忙化裝表演,最後大軸戲是猴子騎羊作跑馬狀。這一場猴戲足可演出兩個多小時,給孩子們帶來無限歡笑。

抗戰勝利至今已四十四年,兒童遊戲今非昔比,除了一些舊有的跳繩、踢毽子、放風筝、扯鈴之類今日列爲民俗體育,尙可保存之外,其餘的一些兒童遊戲,早已黯然隱退得無踪跡了 。



19881209-圖一 19881209-圖二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九日,第十二版。
1988/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