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有一首童謠:
「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沒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扭一扭。」
從這首童謠之中,歷數過年之前的忙碌,同時也顯示出對年的期盼。
陰歷的十二月,也稱爲臘月,古代在年終有所謂「臘祭」,用一些打來的獵物來奉祭祖先或神明,在進行「臘祭」的時候,一面擊鼓,一面唱歌,除了表示快樂和收成之外,還有避邪驅疫的意義。「臘祭」時所擊的臘鼓是甚麼式樣,如今難以査考了,早年在大陸北方,毎逢到進入臘月,就出現一種「太平鼓」。
「太平鼓」是用粗鐵絲彎成一個圓圏,下面有把手,把手下面墜着鐵環,略作搖晃,鐵環就作響,粗鐵絲彎成的圓圏,糊一層厚繭紙,作爲鼓面。用細竹棍兒或柳條敲打,發出咚咚的鼓聲,邊打邊搖晃,就可以顯出很有節奏的鼓聲。「太平鼓」據說是傳自關外東北,是否具有古代臘鼓的遺意,頗值得玩味。
十二月初八日,稱爲「臘八」,在大陸各地「臘八」這一天,用各色米豆煮粥,稱爲「臘八粥」,本省早年好像並沒有煮「臘八粥」的習俗,近年來超級市場亦出售「臘八粥」材料,和罐裝八寶粥,漸漸也流行於寶島,成爲一種甜食。
從「臘八」起揭開年的序幕,直到二十三日的「祭灶」之後就要開始「忙年」了。
早年的毎個家庭廚房裡,都供奉有「灶王」的神位,「灶王」是一個家庭中的守護神,對家庭有監護任務,毎年的臘月二十四日,是「灶王」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因此每家在二十三日夜晚要舉行「祭灶」,由家中男主人主持,爲「灶王」餞行。主要祭品是麥芽糖製的糖瓜,其中有很耐人尋味的含意,「灶王」吃過糖瓜之後,所言盡是甜言蜜語,假如無意之中談到某些缺失,糖瓜就會主動粘住牙齒,使其語焉不詳,「灶王」一定會「上天言好事」。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戴花,小子放炮。」這是另外一首北平童謠,說明「祭灶」之後,新年也尾隨到來,「二十四掃房日」,進行家庭大掃除,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換貼新的窗紙,在新的窗紙上加貼紅色的剪紙,牆上貼年畫,裝飾一新,只等新年到來。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一月十四日,第十二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