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二十四節氣之是第一個,今年的立春,是在二月四日,農暦臘月二十八日,恰巧今年臘月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立春次日,臘月二十九就是農暦除夕,立春和春節同時到來。
在北平,老一輩的人,把立春叫做打春。有句俗語:「春打六九頭」,這裡所謂的「九」,是一個計算單元,從冬至算起,毎九天算作一個「九」;從夏至算起,毎十天算作一個「伏」。北平人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所謂三「九」,就是從冬至算起第三個九天,這時候天氣溫度最低,「春打六九頭」,若從冬至到立春,中間相隔有小寒大寒兩個節氣,我們知道每個節氣相隔是十五天,從冬至到立春共有三個十五天,是四十五天,也就是五「九」的尾巴,立春距冬至四十六天,正好是六「九」的開頭。
立春之後漸漸進入春天,「七九河開」結冰封凍的河水開始解凍,「八九雁來」往南避寒的候鳥也相繼回到北方來了。
爲甚麼立春叫做打春呢?曾請教過一些前輩先生,也是語焉不詳,作者臆測可能與古代迎春儀式有關係。
早年毎逢立春,地方官吏要舉行迎春儀式,提示農民大眾早作春耕準備。前淸北京地方官是順天府府尹,毎年在立春前一天,帶領衙役出西直門,到離城一里的春場,去迎接春牛芒神,陳列在府衙門外,搭起蘆棚任人參觀,次日立春,順天府的官吏們用鼓樂吹打送春牛回春場,最後由大家鞭打春牛,春牛原是用紙糊泥塑的,腹內藏有一些五穀雜糧,牛被打破,雜糧流散地上,民眾爭相撿拾,據說帶回家去置於糧倉,今年可以獲得豐收。春牛被打落的紙片泥屑,也是民眾爭相檢拾的目標,據說帶回家去置於畜棚,可保六畜興旺。迎春鞭打春牛,對一般農民百姓來講,也算是一種農業宣導,「打春」也就深入民間了。
春節,由於很多傳統習俗,在中國人心目中它才是眞正的年,儘管現代新式公寓住宅,已經沒有傳統式的木頭門框,由雙扇門已改爲單扇門,但毎逢過年,依然要貼上一副大紅紙書寫的春聯,年前在菜市、廟口、路邊,有人擺張桌子,代寫春聯,現場揮毫。早在北平毎年蠟月二十三祭過灶王之後,街上就出現有代寫春聯的攤子,這些大多是在廟會上,相面算命的先生兼營副業,隆冬寒冷很少人跑出去算命,在過年之前備些紅紙代寫春聯,也增加不少進帳,另外也有教書的老師、帳房師爺,也替人寫春聯,但不在街上擺攤受凍,只在紙店、香蠟舗、雜貨店門口貼一張紅紙寫的廣告就可以了,有的寫「書福」「塗鴉」的,也有人寫「借紙學書」的,還有乾脆只寫「鬻」字,通常是由店舗代爲收件,在家寫好,再交店舖轉交買主,這種春聯書法比較好,價錢也比較貴些。
新年迎春,鮮花似乎是不可缺少的,臺灣天氣不寒,四季各有不同的花卉。大陸北方天氣寒冷,滴水成冰,室外花圃均已封凍,過年需要的鮮花,都是利用溫室培植,稱之爲「唐花」。
培植「唐花」的方法,淸人方朔有一首花洞詩:「掘地五尺承以茅,紙糊泥塞風不捎,向南一門接晴旭,門一啟處花成巢,夏可使冬冬使夏,桃蓮梅蘭同一架,正訝冰條比晶堅,忽見牡丹如斗大
…。」「唐花」在燕京歲時記中也有記載:「謂熏治之花爲唐花,毎至新年,互相餽贈,牡丹呈艷,金橘垂紅,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冶盡在一堂,故也謂之唐花。」
「唐花」是利用地下溫室,加以人工燻烤,使得提早開花,這種花卉價格自然比較貴,並且很快便凋謝,不過遇到過年,爲求一時新鮮,價格貴也是有很多人家買。
「爆竹一聲除舊歲」除夕夜大年夜,遠近鞭炮聲中,迎神祭祖,辭歲拜年,吃年夜飯,給壓歲錢,圍爐守歲,在這一連串的傳統習俗中,送走了舊的一年。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一月二十六日,第十二版。
1989/1/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