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開門七件事。可見飲茶早已成為國人日常必需的習慣。我國產茶地區有:江浙、兩湖、安徽、四川、福建、兩廣、雲貴、台灣,涵蓋了華中華南個地方。
北方氣候寒冷不適於種茶,在飮茶方面不如南方考究。近年來臺灣茶藝盛行,把飮茶提升爲一種藝術。
茶藝講究六要:茶、器、水、火、人、事。茶的採摘炒焙及收藏爲六要之首,其次是茶器,尤其是茶壺要小,最好是陶製,水和火候都要有所選擇,共同飲茶的茶友必要是富有雅趣的人,飮茶的地方要有相當的配合加以布置,這六項缺一就不足以稱爲茶藝了。
北平號稱文化古都,天津則是國際商埠,筆者生長在這兩個城市,印象之中沒有茶藝館,更不用說是用紫砂小泥壺泡茶了。北方雖然不出產茶葉,但是上至達官顯宦,下至販夫走卒,沒有人不喜愛喝茶的。
早在抗戰以前,天津市很多茶社茶樓,街頭巷尾有水舖,專門供應開水,有如上海弄堂「老虎灶」,一般家庭習慣用上有提梁的筒形茶壺,砌上一大壺茶,放在茶壺套裡保溫,隨時有熱茶可喝。整天在戶外工作的人例如:工人、攤販,卽使値勤的警察,開電車的司機,都離不開茶,大街小巷經常有賣「大碗茶」的,挑着一副擔子,一頭是大號茶壺,另一頭是蘿筐,裝了很多大號茶碗,沿街叫賣,賣完一壺再加新茶葉到就近水舖去加開水,再挑出來賣。
北平沒有水舗賣開水,也沒有沿街叫賣「大碗茶」的,但茶館特別多。北平的茶館大約可以分爲四種類型:第一種是茶社,喝茶的客人多是知識份子,其中有很多南方籍的京官,民國以後落籍北平不回南方了,這些客人對飮茶比較有修養,是屬於品茗型的。第二種是茶樓,除了喝茶以外供應包子蒸角,餛飩燒賣之類的點心,是屬於吃喝型的。第三種是茶館,客人比較複雜,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好似今日臺北橋的橋頭,等於是人力市場。白天賣茶,供應花生瓜子,晚上請人來說評書,日夜客人不同,晚上另外集結了一批聽說書的客人,說書到最後有「扣子」,聽的人會每天來聽,是屬於噪雜型的。第四種是茶棚,有在城外關廂,大道路邊,也有在廟會什刹海,搭起一個布棚子來賣茶,做過路客人的生意,是屬於臨時型的,這種茶棚也叫「雨來散」。
北平人喝茶很多是自備茶葉,進茶館先把一包茶葉交給茶房,沏好一壺茶,然後把那張包茶葉的紙,繋在壺嘴上端過來,表示這位客人是自備好茶葉與眾不同。北平茶葉店賣茶葉,有人專門要小包裝,毎包只沏一壺茶,這些小包茶葉,在包裝紙上也印有茶莊的字號,茶葉紙繫在壺嘴上店名要朝外,別人一眼可以看出是那家茶葉,說穿了這是充面子,不是眞正懂得品茶。
茶藝六要之中,最堪玩味的是茶具,茶具之中又以茶壺最値得玩賞,今年春節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明淸宜興壺藝精品展,展出很多收藏家的珍品,也吸引很多觀眾觀賞。
江蘇宜興製造的陶壺聞名世界,大約從明朝正德年間,此地有人手製陶壺、讀書文人視爲文玩,在陶壺上題字作畫,品茗以外,把玩茗壺也是一大樂趣。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九日,第十二版。
1989/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