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學生時代,從小學而中學,直到大學,幾乎都離不開書。書在我國有很久的歷史了,不過古代的書,和我們現代所使用的書,是完全不同的。在造紙術還沒有發明之前,記述文字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所謂的甲骨文,甲骨文多數是占卜的卜辭,還沒有成為書的格局。
後來用竹子或木片,削成狹長的一條薄片,上面寫字,叫做「簡」。南方產竹子,用竹簡;北方產木材,用木簡。用竹子製作的簡,必須經過一段加工手續,叫做「殺青」,把新採來的竹子,製成簡,用火烤,把竹子所含的水分烤出來,比較容易寫字,而且還防蟲蝕。無論是竹簡或是木簡,窄窄的一片,只能寫一行字。如果是長篇大論的文章,就要用很多簡,用繩子編連起來。這些編起來的簡叫做冊。
用簡編成册,用起來不太方便,重要的文件有時也用絲織的帛來寫,稱爲「帛書」。「帛書」柔軟,可以卷成卷,容易收藏,一部書可以分爲很多卷,不過用帛作書,不經濟,所以不夠普遍。
一直到了漢代雖然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紙張還沒有大量生產,簡在漢代依然普遍使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西域的僧侶帶着佛經到中國來傳教弘法,他們帶來的佛經是用一種叫做貝多樹的葉子,裁成長方形,在上面橫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所以我們現在把一本書中的一面仍叫做一「頁」(一「葉」)。
因爲用「帛書」習慣上是一卷一卷收藏,後來紙張大量生產,不再用帛,用紙時依然採用卷子的形式,見到「貝葉經」的式樣,得到新的啟示,葉子比卷子用來方便,後來又因爲葉子多了不易整理又恐怕零散遺失,就把原有的卷子改爲摺叠式的摺子。
古代記事用摺子,大臣向皇帝報告都用奏摺。早年物價穩定,買東西不用付現款,只要在商店立個戶頭,買東西可以用摺子取貨,登記在摺子上,先消費後付款,猶如今日的信用卡。在錢莊銀號存款,也是用摺子提存,現在我們在銀行存款已經不再用摺子,但是習慣上仍叫它存摺。
葉子容易散亂前面已經說過了,後來用線穿起來演變成後來的線裝書。大約始宋朝一直到淸朝末年,都是用線裝書,現在偶爾在圖書館仍舊會接觸到線裝書。
線裝書的裝訂法和現代平裝精裝都不同,由於是單面印刷,所以每頁耍折叠裝訂,通常是打四個眼來用線訂,有的書本則打六眼裝訂,訂線上兩角要包起來,叫做「包角」。
一部書有很多本,用厚紙糊上藍布做成一個書函,把書包裝起來,如果怕找書不方便,可以在書上加寫「書頭」,把書名寫在書頭上,就一目了然了。
線裝書在固定時間曝晒,防止蟲蠹。在北平毎年六月初六照例耍晒書,佛寺還有晾經書。線裝書的「包角」部份和藍布糊的書函,最容易生蟲。在南方天氣潮濕,書不宜包角,也不宜用藍布書函,改用木夾版可以通風,無論是那種書,我們在翻閱誦讀時都要愛惜它,養成愛書的習慣才好。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十二日,第十二版。
1989/4/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