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過去之後,依照節令序列,就是夏天了。夏季炎熱,電風扇、冷氣機,都開始活躍了,這要拜科技文明之賜,給我們帶來舒適的生活。
早先在還沒有發展電力以前,如果要使暑熱的夏天添增些許涼意,只有靠手中那把扇子,扇子成爲夏天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扇子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在古書上曾有記載「殷高宗雉雊之祥,故作雉尾扇」,「武王元覽,造扇於前」…
所以推測商周時代就有了扇子。
古人日常用具,往往是就地取材,例如葫蘆裝酒,用瓢舀水,用翎毛排起來做扇子,用竹篾編成扇子等。這其中最簡便的扇子就是折一枝蒲葵葉子,葉莖便是天然的扇柄,只要把蒲葵葉子週邊修剪整齊,就是一把蒲扇,既可以招風納涼,又可以遮日障塵、拍打蚊蠅,在室內田野,蒲扇還可以權充坐墊,席地而坐,直到現在大陸北方鄉下依然普遍使用。
漢代扇子,在製做技術方面更加精良,皇室有御用障扇,是出行避塵之用的,列爲宮廷儀仗之一。翎扇中有雉尾,鵲翅,鵰翎、鶴羽,樣式繁多。
此外有用繒、絹、羅製做的扇子。漢成帝後宮的女官班姬曾作過一篇秋扇詩,提到「新製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欒似明月」。圓形羅或絹製的扇子,叫做團扇或紈扇。
經南北朝,隋唐,直到宋朝,幾乎都是使用有柄的扇子,尤其是南宋時代,對於有柄的團扇特別愛好,書畫家在扇上題字作畫,成爲一時風尙。我們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畫院畫家所作册頁中看到,很多是團扇形絹畫,這些圓形絹畫,多半是從團扇上揭下重新裝裱的,扇子雖是日常用品,由於書畫的溶入,而成爲藝術品。
大約在明朝初年由日本傳入摺扇,可以摺叠,又叫叠扇,是由扇面和扇骨所組成的,摺扇扇面是用棉紙製成的,適合題字作畫,並且可以隨時更換新扇面。扇骨有竹、檀木,烏木,象牙製作,竹扇骨還可以施以雕刻,一把小小摺扇竟包括了書法、繪畫、雕刻、多種藝術。
由於摺扇扇面更換方便,扇面從扇骨卸下之後,因為兩面都可以題字作畫,揭裱之後可以獲得兩面書畫,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明清兩代以扇面揭裱的冊頁數量很多,完整的摺扇也不少。
一把摺扇在未展開之前,令人讚賞的是扇骨的雕刻部份,筆者早年居住北平曾見當時名家張志魚、白鐸齋、高心泉等名家作品,將故都書畫名家的作品縮刻在小小的扇骨上,真是神乎其技,近又在「舊都文物略」中刊載他們的刻竹拓片,廣為流傳。
扇子從日用品,漸漸成為一種多項藝術融於一身的玩賞真品,電風扇、冷氣機,畢竟有年齡限制,不能永垂不朽。一把精緻的扇子,卻令我們提升了精神生活的內涵。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五月九日,第十二版。
1989/4/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