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才過,轉眼間又到了春節,無論社會怎樣改變,在人們心裡總是認為春節才是真正的過年,大概是與傳統的「臘」有關係。「臘」是取獸祭祖的意思。在漢代臘祭是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因此一年之中最後的這個月,也叫做臘月,臘月最後一天是除夕,除夕要祭祖,祭神,這個幾千年來傳統的習俗,是很難革除的。
以前的家庭,一進入臘月,就開始忙了,整理祭祀應用的器物,清洗擦抹,準備祭祀用的供品,三牲,乾鮮果品。除夕闔家吃團圓飯自然也是雞鴨魚肉滿桌豐盛的菜餚,早年北平有一首童謠:
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沒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宵。
從這首童謠之中就可以知道臘月忙碌的情形,「三十兒晚上」就是除夕,「熬一宵」就是守歲,守歲之前闔家吃團圓飯,這個過年重要的節目之一。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幅,清朝乾隆畫院中畫家,姚文翰所畫的「歲朝歡慶圖」。這幅畫的內容,就是描寫除夕吃團圓飯守歲的情形。
在一處花園住宅裡,正廳擺設繪有四季花卉的屏風,屏風前一張烏木餐桌,桌上擺了各式菜餚,好像大家已經吃飽飯了,男女主人還坐在上座,旁邊晚輩們好像在勸他們再用些湯茶。年紀大的人動作比較遲緩些,小孩子已不顧一切地各自玩耍去了,這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有的放鞭炮,有的玩鑼鼓。在正廳前面,一排五個孩子,右首的小孩子拿「太平鼓」。「太平鼓」是北方過年時一種玩具,用粗鐵絲彎成一個圓圈,再糊上厚厚的棉紙,上面畫上圖案,鼓的把手下面套兩三個鐵環,一面敲鼓,一面抖鐵環。在旁邊的小孩吹著笙,再旁邊的小孩折了一隻梅花,面對折梅花小孩的,是一個年輕女子,右手拿如意,左手牽著一個小孩,正從臺階走下,此時院中間放了一個火盆,火盆邊有一籃松柏樹枝,另一小孩站火盆旁,手拿柏樹枝點燃,往火盆中放,院中除夕放置火盆,是北平的習俗,名為「堣歲」。
據說在泉州南安一帶,除夕有跳火盆的習俗,把稻草堆在院中,稻尾向神位,從神桌蠟燭引火燃燒,家中男子面向神位,口中唸吉祥話,依次跨越,這些習俗也許和古代「燎祭」有關係,但一時找不到確實證據。
畫中小孩子這樣排列的用意是:太平(太平鼓)生(與笙同音)春(梅花象徵春),百年(柏樹枝象徵百年)如意。
院子裡有柏樹和松樹,有松柏長青之意,也有梅花和竹子,加上松樹又湊足了歲寒三友。
正廳旁邊有走廊,可以通到後院廚房,在廚房中有三位婦女在忙著治辦菜餚,其中一人正在包水餃,北平的習俗除夕年夜要吃水餃,水餃北平人叫「煮餑餑」,所謂「子夜餑餑」就是除夕午夜水餃。後樓的樓上四個男士正在懸燈結綵。
畫院中畫家作畫,和一般文人畫家不同,文人畫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任意發揮,畫院畫家是專為皇室服務的美工人員,所畫的作品,要符合皇室需要,例如這幅「歲朝歡慶圖」的內容設定,必定要經過起草的過程,草稿要經過核准,才能動筆。
這一幅畫中人物,除了男女主人之外,四位男士,十六位女士,十九個小孩,還要涵蓋「松柏長青」、「歲寒三友」、「百年如意」、「太平生春」等吉祥語意,從構圖佈局中可以看出,作者姚文翰費盡了心思。
畫的上方另外一欄,叫做「師塘」,上面有一首皇帝御製詩,由趙秉沖用楷書寫上去:
開韶慶佳節,合宅樂團圓,夫婦同堂洽,兒孫繞膝研,華燈燦樓表,吉爆響階前,瓊萼南枝報,春光宇宙延。
如果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夠和樂,夫婦融洽,兒孫都有成就,大家都富足,彼此能和諧,就是所謂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歲朝歡慶」了!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十六日,第十二版。
1988/2/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