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我國古代文具文房四寶

寒假過後,又到開學時候,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的工具,除了書籍以外便是文具,談到文具就想到書寫工具 古代通稱「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

從前讀書人的出路就是科舉、鄉試,考取秀才,然後參加省試考舉人,最後進京會試,榮登金榜,進士及第,學優而仕。這其間經過重重考試,固然要有相當實力足以應考,試卷字體書法優劣也會影響成績,進入考場應試,文房四寶中筆、墨、紙、硯,必須得心應手,其中毛筆最為重要。

據傳說毛筆是秦朝蒙恬製作的,不過近年來不斷有古物出土,從出土的古物觀察,上古時代有很多書寫的痕跡,很像似用毛筆寫的,戰國時代的帛畫帛書,筆畫挺拔,更相信此一時期已經有毛筆了。

民國四十三年,湖南長沙,一座春秋時代的古墓出土,其中發現一枝毛筆,它的式樣是將竹管尖端劈開幾處,再將筆毛夾入纏緊用漆固定。中央研究院收藏一枝漢代毛筆,是在居延海伴同居延漢簡出土的,和現在使用的毛筆大致相同。

現在使用的毛筆大約分羊毫、狼毫、紫毫(兔毛)三類,羊毫柔軟,狼毫和紫毫比較硬挺,有人把羊毫和紫毫混合製筆稱它為七紫三羊毫,也有把狼毫和鹿毫合製稱為鹿狼毫,初學書法的人所用的羊毫筆中摻入少許狼毫,軟硬適中,一般稱它做兼毫筆。

毛筆最重要的部分是筆頭,要求尖、齊、圓、健,毛筆筆鋒要尖,筆鋒平扁時筆毛要齊,筆苞的錐形要端正飽滿,造型才「圓」,選毛要精,有彈性,筆鋒才健,一枝毛筆起碼要有這四種條件。除此之外筆管要直而圓。國立故宮博物院有很多明清兩代宮廷御用毛筆,除竹管筆以外,還有象牙管、瓷管、玉管、漆管、紫檀木管,製作非常精緻,不愧為御用貢品。

筆和墨是不能分開的,「舐筆和墨」才能夠書寫。據說,上古用漆書,中古用石墨,後世用煙墨。漆書和石墨如何用法我們不大清楚,不過根據文獻記載,漢代已經有隃麋大墨了。

古代製墨必須先燃油取煙,據「天工開物」這本書的記載,燃油一斤可得上煙一兩餘,這是油煙墨的原料;還有一個法子是用松枝燒煙,這是松煙墨的原料。把這些煙加入適量的膠,合膠以後,再用力搥打使膠和煙均勻了,再加入香料然後就倒進模裡就成形了。

古人有製作禮墨作為禮物互相贈送的習慣,這類禮墨的製作,造形別緻紋飾美麗,或有名家書畫製成墨模,禮墨可供玩賞收藏,與一般商品墨有所不同。

世傳南唐李廷珪製墨舉世無雙,不過真正李廷珪所製的墨,在宋代已經不易見到了。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古墨很多,如「大明永樂年造」國寶墨,橢圓形有雲龍圖案,可算現存古墨中最古墨品之一,明代製的墨也有圓形的,如吳元春製的十二瓣圓形墨。明代還有許多製墨名家如程君房、方于魯、羅小華,他們所做的墨,都成為藏墨家的無上珍品,平時已經不易見到。

明代製墨名家曹素功在安徽歙巖鎮創業製墨,到乾隆年間他的六世孫曹堯千遷到蘇州,同治年間他的九世孫曹端友遷到上海。曹氏製墨,於康熙臨幸江南時進呈御用,盟賜「紫玉光」三字作為墨名,這種紫玉光墨經大量製做,名噪一時,筆者在北平求學時曾得一錠,由於連年奔波,可惜已經破裂。咸豐以後胡開文製墨盛行一時,同治光緒間胡開文以蒼佩室為名,製墨發行全國各地,台北重慶南路也有胡開文筆墨莊,不過已於十餘年前停業。

硯是研墨工具,古代硯與研相通,硯有石硯、陶硯、亙硯、澄泥硯。最好的石硯,出產在端州(今廣東高要縣),稱為端硯,距城東約三十里羚羊峽,山勢峻峭,高數十丈,下臨江流,出產硯石的坑洞分上中下三層,以下層坑洞的硯石最好。

端硯石質細膩而發墨,不損毛筆,春夏天積雨時貯墨不乾,隆冬極寒端硯磨墨不凍,除此之外,端硯紋彩石眼更成為欣賞重點,如果再配合上名家雕刻,就成為無價之寶了。

歙硯與端硯齊名,出產在安徽歙縣,也稱為龍尾硯或是羅紋硯。松花江出產松花石硯,國立故宮博物院商藏很多。

陶硯、亙硯、澄泥硯,都是人工製作的,不同於天然石硯,可供玩賞,但不及石硯實用。

由於紙的發明,對於知識的傳播更加便捷,在紙未發現之前,一般文書都利用竹片或是木片,或是用縑帛書寫,縑帛是絲織品,價錢太貴,簡牘又太笨重不便,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用破布當材料造紙,所以古代紙字寫成帋。

我國名貴的宣紙,主要的原料是檀皮與稻草,製作過程與一般傳統造紙相同,先把原料加熱煮軟,樹皮草料經日曬後,在移入水中以緩慢流水漂浸,再日曬,再水漂,經過多次曬漂,除盡雜質而不傷纖維,早年大陸出售宣紙,紙邊照例有硃砂紅印記印有「法古清水漂淨夾貢宣」字樣。宣紙紙料經過日曬水漂使之變白,所以能保存千百年不壞。這種做法雖好但太費工夫,不能大量生產,因此近年製宣紙不惜投入漂白劑,或漂白木材紙漿,出產的宣紙不如早年大陸製品質純。

文房四寶之外的文具尚有:筆筒、筆架、墨床、臂擱、鎮紙、筆洗、水注等等,這些古代文具再北平琉璃廠古玩店中統稱為文玩,文房雅器,書齋清供。


19880308-圖一 19880308-圖二 19880308-圖三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三月八日,第十二版。
1988/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