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清明談上河圖

清明,依照我國習俗,這一天是上墳祭祖的日子,因此政府明定為民族掃墓節。先總統 蔣公是在這一天逝世的,如今清明對我們又多了一重意義。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歷來詩人畫家,對於春天的描繪讚頌作品非常多,不過以清明為專題的繪畫,則首推宋朝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是以寫實手法,寫出當時宋朝首都汴梁(河南開封)城內外汴河兩岸風土人情,人民生活繁盛情況。從這卷名畫中我們可以體會古代人在清明時節的生活,和他們勤奮的情形。

清明上河圖自古就名震寰宇,從南宋以至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人臨摩,摹本據統計至今收藏在國內外有二十二本之多,僅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明上河圖就有七卷。可惜張擇端原作早已下落不明,流落在大陸北平的一卷清明上河圖,從筆墨技法觀察,很可能是宋人的手筆,但也不能確定是否即為張擇端原作。

若就畫論畫,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七卷清明上河圖,其中一卷由清朝五位畫家:陳枚、孫祐、金昆、戴洪、程志道合畫的最為精緻,因為這五位畫家都在畫院中供職,所以稱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它曾經拍攝過電影紀錄片,也曾印入郵票,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卷。

這五位畫家都是乾隆年間畫院供奉,他們服務的地點是北京,雖然畫的是清明上河圖,實際上增加了很多在北京清明時節的事物。

畫卷自右向左打開來,首先展現的是郊外,在一片發芽的柳樹中,高崗有兒童放風箏;幾幢民房和一間廟宇;路上還有花轎迎親的場面,旗鑼傘扇執事儀仗,吹打樂隊在前,送親人員在後,魚貫而行。廟前沿河岸搭起一座戲台,正在演戲酬神,鑼鼓喧天,台下擠滿了看戲的觀眾。河內有大型貨船航行,船夫撐篙,縴夫拉縴,有的船隻已經靠碼頭卸貨,此時有一艘大船要從虹橋通過,也有很多縴夫沿岸拉縴,岸上和橋旁有很多指揮。虹橋的兩旁加蓋了很多店鋪,成為一座橋上市場,更顯得格外擁擠。河的北岸有校場,正在演武操練人馬。這兒距離城關不遠,城內另有一番景象,大街商店林立,人車轎馬往來,非常熱鬧,街上小販叫賣,江湖藝人打把式賣藝、耍猴戲,也有和尚化緣,叫化子乞討,更引人注意的是一輛由二十匹騾子拉的車,車上一塊大方石頭。大方石頭有甚麼用途呢?回憶在故鄉北平時,我經常去故宮,紫禁城內各宮門門洞或宮殿前月臺,都用白色大理石鋪地,每一塊都有一兩丈見方,北平人叫它漢白玉,宮殿欄杆丹陛也是用它雕成。這麼大的石頭如何運來的呢?當時很納悶,直到看過這卷清明上河圖中運石的場面才知道。這五位執筆作畫的畫家們,必然是親眼得見運石的艱巨工作難以忘懷,把實際情形描繪下來,納入清明上河圖中。

手卷末尾,是皇城以內的禁園。這一片園囿看來不完全像似宋朝大內金明池,更不像盛清乾隆時北京的太液池,可能是畫家虛構的景色。

清明雖然是上墳祭祖的日子,但是整卷清明上河圖中並沒有畫入掃墓的情景,畫家作畫構思,有如插花,必須要經過一番裁剪,美好的保留,不容易表達的情節列入「暗場」,清明上河圖整卷畫幅中人馬車轎的往來,其中當然會有應節掃墓的人,看畫的人必然也可以聯想到的。

19880331-圖一 19880331-圖二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三月三十一日,第十二版。
1988/3/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