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於吃的方面非常關切,「您吃飯了沒有?」常常是見面問候的第一句話。喜慶宴會,開上幾十桌酒席是常事,若遇到「拜拜」,從街頭吃到街尾,最後「倚溜歪斜」,醉得不醒人事方才罷休的事也時常可見。
所以有人說:臺灣一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這雖然只是個比喻,不過也可見我們對「吃」的關心了。
我國吃的文化,打從新石器時代,發明了陶器之後,調理食物的方法。除了燒烤之外,又可以煮燉,在口味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用泥拍打,製成坯再用火燒成的陶器,盛水不漏,所以古人用它煮燉食物。爲了升火方便,在陶器底部增加三隻腳,架空點火。這樣的陶器叫做「鬲」。又爲了使陶器耐火,在製陶時,泥裡加些沙粒,這種夾沙陶器,耐燒耐用,猶如後世的沙鍋。說苑中說:「魯有儉者,瓦鬲煮食」,這而所說的「瓦鬲」也就是「陶鬲」。
用「陶鬲」煮燉食物,若是用蓋子蓋起來,可以節省火力,食物很快的熟爛。古人使用「陶鬲」煮燉食物時,在「鬲」上又加了一件陶器,正好把「鬲」口蓋住,蓋在「鬲」上的這件陶器,底部鑽了很多孔洞,這件鑽了很多孔洞的陶器叫做「甑」。
「甑」重叠在「鬲」上,因爲它底部有孔洞,經由「鬲」中的熟氣,可以把「甑」中食物蒸熟,如此升一次火,可以同時蒸煮兩種不同食物。
古人利用這兩件陶器聯合一起使用,上蒸下煮同時進行,這又是一種新的烹調方法,因而食物中也增添了新的口味。
「甑」接受蒸氣,如同後世的蒸籠,不能單獨使用,它必須要附在「鬲」上,藉「鬲」所發散的蒸汽,才能發揮「甑」的功能。後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就把「鬲」和「甑」合而為一了,中間利用一片篦子隔開,依然保有上蒸下煮的效用它們合而為一之後叫做「甗」。
又為了便於抬運,古人在「鬲」的口沿上加了一對「豎耳」,這樣可以從豎耳中串入木槓抬著走。增加了一對豎耳的「鬲」叫做「鼎」。現在閩南語仍然把鍋子叫做「鼎」,古代大戶人家稱為「鐘鳴鼎食之家」,請客筵席「列鼎而食」。
孔子的學生顏回,平時生活節儉,用竹製「簞」吃飯,用瓢飲水,不改其樂。大約在六朝以前,瓷器還沒有廣泛使用時,飲食以漆器最考究,杯、盤等器具多用黑紅二色漆成,再加上繪雲紋龍紋圖案。
古代宴客,席地而坐,吃的時候不共用食器。賓主各有一個長方形的「案」,「案」的四邊邊沿,略為高起,下有矮足,在「案」上羅列盤碗食品。在日本韓國很多傳統餐館仍然保持「案」的排場,東漢梁鴻的太太為他準備好食品後「舉案齊眉」的案指的就是這種小桌子。
我們今日吃自助餐,自己端著一個方形的餐盤,與古代的「案」似乎沒有多大分別,在大飯店的自助餐,排列幾十種菜餚,都放置在一個方形四足不銹鋼製的器皿中,下面升起微火,保持菜餚溫度,望眼看去,這不就是「列鼎而食」麼?漢代有所謂的「五鼎烹」,五鼎是:牛、羊、豬、魚、麋,現在大飯店自助餐,至少有二十餘鼎,由此可見一年之中吃掉一條高速公路似乎並不誇張。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三日,第十二版。
1988/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