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曲水流觴

春天真是最適合於戶外活動的季節,在台灣的各級學校裡,除了寒假和暑假外,還有春假,小朋友可以利用這個假期到郊外去遠足踏青,透透氣兒。

論語裡孔子有這樣的說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就是說:暮春三月的天氣,穿上輕便的春裝,五六個青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沂水邊去玩水,洗手洗臉,再到舞雩那個地方去乘乘涼,然後大家唱著歌回來。

這裡所說的「浴乎沂」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古人以香燻草藥沐浴,或在水邊沐浴祭神,相信這樣可以避邪祈福。

本來三月上旬的巳日,是古人祓除戒浴的日子,他們稱之為大絜,修禊即是進行這種風俗。

不過根據晉書禮志記載:「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月三日,不以上巳以。」可以知道後來固定在三月三日這天修禊。

上巳修禊自從固定在三月三日之後,成為一個郊遊野餐的節日,大家找個有溪流泉水的地方,進行修禊,同時還舉行「曲水流觴」來助興。

古代裝酒的酒杯叫觴,在瓷器還沒有普遍使用以前,酒杯有用木製也有漆製的,木杯和漆製的杯子都可以漂浮在水上。古人修禊完畢後大家聚集溪畔,席地而坐,面對潺潺流水,這時候在酒杯裡斟酒,放在彎曲的水流上,任它浮動遊走,這是「曲水流觴」。酒杯漂浮在誰的面前,不必客氣,儘管伸手從水中取杯飲酒,只不過飲罷之後,少不得要吟詩一首或高歌一曲,這真是個極有趣味的聚會。

東晉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有書聖之稱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和太原孫綽、廣漢王彬之、陳郡謝安等名士,一共有四十一位,聚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修禊,並且就便作「曲水流觴」,文酒之會,大家吟詠賦詩。王羲之在興致高昂的時節,用鼠鬚筆蠶繭紙,寫了一篇著名的「蘭亭集序」。

曲水流觴」是一件雅事,但是如果有人附庸風雅,雅事也會變成俗不可耐。曲水流觴」必須在山明水秀鳥語花香的地方,大家就地坐臥,無拘無束的,引吭高歌,開懷暢飲,這樣做該有多痛快!假如把曲水擺在後花園裡的亭子內,硬要在這有限天地裡搞流觴,那就完全失去野趣了。北平紫禁城故宮內有這麼一處叫做「禊賞亭」,硬是擠在亭子裡搞曲水流觴。

禊賞亭是在故宮寧壽宮花園。故宮御花園有三處,從神武門進來,經過順貞門進入承光門,這一座御花園在整個故宮居於中央位置,也是最大的一座花園。另外,東西各有一座花園,西邊的叫建福宮花園已經被燒毀了;東邊的叫寧壽宮花園,禊賞亭」就在寧壽宮花園衍祺門內。

亭內用石頭砌成「曲水流觴」用的水道,稱之為流杯渠。渠中必須有暢通的水流,酒杯才可以流動。當年清宮之內並無自來水管的設備,想要渠水暢流,必須要有相當水力,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在附近假山石上設置兩口大水缸,擺在高處,從水缸中引水,水道暗藏在假山之中,再流入「禊賞亭」的流杯渠中,有了足夠的水流,才能舉行「曲水流觴」。若是皇帝高興,召集幾位王公大臣在「禊賞亭」舉行「曲水流觴」,宮裡的太監少不了得要分班挑水,登上假山往大水缸裡灌水,往來不能停止中斷。在亭子裡,王公大臣們吟詩作對,笑逐顏開,挑水太監一批又一批往假山上大水缸裡灌水,亭內亭外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雅事豈不變俗了。

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據說唐太宗很喜歡,特地派蕭翼賺取得來,並且殉葬於昭陵內。如果硬要把藝術品歸於一人獨享,也是俗事一樁了。

19880820-圖一 19880820-圖二 19880820-圖三 19880820-圖四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第十二版。
1988/8/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