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住屋的演變

新石器時代以後,人們有瞭群居的生活,開始形成很多農業村落。不過這時候還沒有正式的房子,僅用穴居或是半穴居的建築家屋。半穴居就是在地面以下挖築洞穴,然後在地面上用木材、泥和草加蓋圓形或是方形的建築。直到殷商時代,半穴居的建築模式,還在使用來儲存物品,不過殷商時代一些宗廟宮殿重要建築,已經採取「築土構木」的方式來從事營建。

「築土構木」的建築方式是先築土,因為土被夯打過之後,質地會變成非常堅硬。所以用夯打的方法築土為基。先用夯土築成臺基,然後在臺基上豎柱架樑,樑柱結構完成之後,再用「版築」方法築牆。

「版築」是用木板做成木框,然後在框內填土夯打,反覆填土夯打到一定高度,撤去木框,就成為一堵「版築」牆。

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是殷商都城遺址,考古學家稱它為「殷墟」。這裡曾經發現很多處夯土臺基,上面有一行礎石,也是當年豎立木柱石的柱礎。木柱雖已朽毀,礎石尚存,從這些礎石的排列,就可以推想殷商時代建築房屋豎柱的情形,進一步可以推斷出樑柱結構。

建築房屋,自從捨棄穴居改在地上興建以後,都是採用「築土構木」的方式。這種營建方式,直到近年來大陸鄉間蓋房依然如此,北平很多舊式四合房,也是如此。早年北平買賣房屋,要先說明是哪種木料的「木架」。「木架」是樑柱結構的總稱。

古時候的木結構不用釘子,完全靠精確的榫卯連結。使用榫卯組合的架構,有防震的功能,只要榫卯保持完好,經過地震很快可以恢復原狀,所謂:「牆倒、柱立、屋不塌」。

古代建築,為了防止雨水淋濕「版築」牆壁,所以屋頂採用較大的出簷,出簷過深,又怕妨礙室內光線,於是便採取微向上反曲,屋簷翹起的形式,顯示出一種舒展飄逸的形象,在配合垂脊脊獸的裝飾,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彩畫,成為我國建築的特色。

大陸北方的四合房,與南方的三合房,大多是採取座北向南的方位,也就是所謂的「向陽門第」。北房為上房,東西房為廂房,一家之主住北房,晚輩子孫住廂房。一個大家族居住一所宅院裡,往往營建二進或是三進的院子,中間以過廳隔開,也可以向東西左右發展「跨院」,最後的後院可以佈置成一座可遊可居的花園。在整個宅院之中,房屋的配置依循長幼的序列,把中國倫理禮節融入建築設計,這也是我國建築的特色之一。

現在住宅無論公寓或是大廈,都是屬於密集式住宅,大家同處一個擁擠的環境,活動空間不如以往寬大,更缺少可遊可居的花園,有人就另設鄉間別墅,或是定期度假,由於住屋的改變,人們的作息,生活習慣,也都隨著時代改變了。
19880912-圖一 19880912-圖二 19880912-圖三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十二日,第十二版。
1988/9/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