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年去日本旅行,走在公路上,經過一處隧道,在進入隧道的地方,樹立了一個標示牌,上寫「點燈」,提醒汽車駕駛人,進入隧道打開車燈以策安全。
我們平時使用電燈,大家都說開燈,在日本交通號誌上出現「點燈」二字,雖然它是日文中的漢字,讀音和我們不同,在感覺上卻觸發了一些思古之幽情。
燈在詞源上的解釋是:「燃火之器,焚膏以取光明者」。毎遇颱風停電,我們常常用一隻小磁盤,倒入一些炒菜的食油,再用棉花捻一個捻兒,浸在油盤裡,把浸油的棉花捻兒提高在盤沿,點燃就是一盞燈了。
古代「焚膏取明」的燈,形制各有不同,但必須有燈盤才可以點燈。近年來,在河北省滿城,發現兩處漢代古墓,出土好幾件古代的燈,有一件製成雀鳥欲飛的形狀,腳下踏着盤龍,鳥嘴銜着燈盤。還有一件製成綿羊跪臥的形狀,背部可以掀起來作爲燈盤。另外一件製成一個人右腿跪着,右手舉起燈盤,左手撫住左腿膝蓋,頭向上仰望,燈上有「當戶燈」銘文。再一件是製成像似漱口杯的樣式,杯蓋向上翻起就成爲燈盤,燈上有「卮燈」銘文。這四盞燈都是靑銅製做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件設計精美,造形生動的燈,燈上有「長信」銘文,「長信」是漢代宮室名稱,這盞稱作「長信宮燈」,製成一座跪坐的宮女,左手持燈座,右手撫燈罩,燈盤,燈座,燈罩,都可以卸下,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通體金色耀眼,富麗堂皇。這些燈是燃油還是點蠟,尙有待證實。
蠟燭也是照明的工具,據說古代蠟燭是用葦纏布塗蜜蠟,後來才使用動物油脂製做蠟燭,現代的蠟燭是用石蠟從石油中提煉的,俗稱「洋蠟」。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南宋畫院馬麟所繪「秉燭夜遊」是紈扇揭裱成册頁的、畫中一座高樓,院外明月當空,室內主人高坐,內外僕僮侍立。門前擺列了兩排大型蠟臺,燃燒巨型蠟燭照耀庭院,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出當時蠟燭使用的情形。
室外點燃蠟燭,很容易被風吹熄,必須用籠罩,防止燭熄,古時稱作「燭籠」,現在叫「燈籠」。
明朝畫院畫家,繪製了兩幅長卷,描寫皇帝御駕親征,和班師回朝的情景,名爲「出警圖」「入蹕圖」,都是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品。畫中有人執長筒紗罩燈籠,這種形制的燈,已經很少見了,只有在傳統戲劇的道具中,依然是長筒形燈籠。
燈籠的發展到現在,早已失去照明的功用,四十支燭光才抵一個電燈泡的亮度。由於燈籠的美觀造型,設計多樣,改稱爲花燈,成爲供作欣賞的藝術品,毎年上元賞花燈,定爲燈節,花燈雖然失去照明的功用,卻帶給人們無限的歡娛。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第十二版。
1990/4/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