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現在社會,沒有錢不能生活,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不過上古時代的社會,並不需要錢,他們是以物易物,鋤頭鐮刀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換東西。據說錢原本是一種鏟地的農具而成為交易的媒介,後來錢成為流通貨幣的總稱。
戰國時代的錢,仍舊保留了鏟地農具的樣式,這種錢叫做「布」,還有一種錢保留了刀的樣式,這種錢叫做「刀」。
圓形的錢最早的樣式,中間只有一個小圓孔,叫做「圜金」,很像古代的紡錘,古代的紡錘有石製和陶製,直徑大約五公分左右呈圓餅形,中間有小圓孔,圓孔中可以插上一根細棍兒,用手捻細棍兒可以旋轉,利用它把麻或綿花捻成線,這種「圜金」和紡錘樣式相同,想必上古的紡錘也是交易媒介之一。
到秦統一六國之後發行「半兩」錢,已經是方孔了,漢代的「五銖」錢流通最久,唐朝以後,把錢稱爲「通寶」或「元寶」。
古代稱錢爲泉,是象徵流通的意思。和錢有同樣意義的「幣」,原是作爲饋贈之用的帛,帛也可以作為交易媒介,因此錢與「幣」有同樣功用。
談到此處想起在古裝電視劇裡,毎逢有用錢的情節,千篇一律是銀子,誤導觀眾,認爲古人只用銀子。銀子大約是明朝中葉以後,才普遍作爲貨幣使用的,淸朝是銀子和制錢並用,錢由政府發行,銀子允許民間鎔鑄成元寶、銀錠、銀錁子。繳庫的稅銀都要鎔鑄成五十兩重的大元寶,面上打印,印上地名,日期、和鎔銀匠人姓名。銀子被鎔之後!倒入模型鑄成元寶,表面因冷卻收縮,最後顯出細細的波紋,稱爲「紋銀」。
「紋銀」是以兩爲單位,一兩「紋銀」可兌換銅錢一千文。由於銀子是由民間鎔鑄的,品質純度各有不同,因而發生成色高低問題,影響價値,使用不便。到光緒年間,開始由政府鑄造銀元,每元重七錢二分,不久又發行小銅元毎枚當十文,大銅元每枚當二十文。
銀元和銅元直到對日抗戰前夕,仍在大陸各地流通,抗戰勝利之後,因爲鈔票貶値,大陸各地又出現了銀元,爲了保値紛紛用鈔票買銀元。當時物價狂漲,至今回想起來,如同做了一場惡夢。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九年三月六日,第十二版。
1990/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