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鐲、戒指、項鍊、耳環等,我們都叫做首飾,金店銀樓也有人叫做首飾樓。
首飾,若僅就字面的解釋,應該是指頭上的飾物,談到頭飾,立刻會聯想到我國古代的筓和櫛。筓就是後世的簪子,櫛是理髮用的梳子。
古代的男女都留長髮,女子把頭髮挽起成髻,用筓綰住,才不至於散開,這是「安髮之筓」。男人也是把頭髮挽起,然後戴冠,用筓貫穿使其固定,叫做「固冠之筓」。女孩兒到了十五歲,稱之「及筓之年」,表示已經成年了。
早在殷商時代,筓的製作已經相當精巧,從出土遺物來看,有骨製、石製、玉製,有些筓裝有特製的筓首,彫刻各種圖案。櫛也有骨製、石製、玉製,也有象牙製的,櫛背可以施加彫刻,也有鑲嵌綠松石的,似乎此一時期的櫛已經成為裝飾品了。
後世女用的筓,多用金銀製做,又曾為雙股,稱之為「釵」,比起早年的筓更加華麗。古代的筓常常在筓首彫成鳥形或是雞形圖案,後世的金釵多採用鳳凰圖案,便是所謂的「鳳釵」。
漢代又流行步搖,在鳳釵上增加一串玉珠,「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筓,綴五彩玉以垂下,行則搖動」。
唐代婦女把小型梳子戴在頭上,所謂「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斜插犀梳雲半吐」,直到現在日本婦女穿和服梳傳統髮式,依然有頭上戴筓插梳的習慣。
原文刊於國語兒童畫報民國七十九年二月十七日,第八版。
1990/2/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