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端午節談鍾馗與香包_下

端午節應節物品之中,最有藝術價值的,便是祛邪消災的香囊,一般人稱做「香包」。

我國古代有佩香纓的習俗,可能就是香囊的前身。秦漢時代,有所謂:「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可見香囊除隨身佩戴之外,也在紅羅帳的四角垂掛。近年來製作的香囊花樣百出,最常見的則是用五彩線纏成粽子形狀,或是直接在一粒樟腦球上纏五彩線,成為一個球型香囊,後來有人做成虎形、蛙形、葫蘆形等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文物之中,有很多名貴香包,式樣非常精巧,製作香包的原料也各有不同。例如圖一和圖二,都是用鍍金細銅絲編成的。圖一這件香包是編成一隻桃子,桃子上又用珍珠、珊瑚、翠玉,鑲嵌成兩隻龍,桃子本身則編織出連續不斷的古錢圖案。圖五這件香包也是用鍍金細銅絲編織,成為一個花籃形狀,花籃的口緣和底部,都圍繞著成串珍珠,籃身用紅寶石鑲嵌成雙囍字在配上翠藍垂穗,在色調上顯得格外高貴典雅。

清代流行佩戴荷包,用金銀線綉的荷包最為普遍。圖三這件香包就是這一類型的,用壓金銀絲的方式製成葫蘆形香包,左右各有一對珊瑚珠墜。圖六這件香包,純粹是用彩綉製成,主題是荷花,下綉蓮藕,中置荷葉,上為荷花,整個香包造形卻採取花籃形式,構思巧妙,製作精細。

香包用玉和象牙雕製,似乎並不多件,故宮收藏的香包之中,就有玉和象牙雕成的。圖二的香包,是用整塊青玉透空雕成的二龍戲珠,龍是假借卷草圖案予以簡化變形,正中圓珠則雕成團壽字,上口部分特意雕成縮口的形狀,這是一件相當別緻的玉雕香包。圖四的香包是用象牙雕成的,香包呈現腰果形,浮雕出纏枝花卉,並且加以染色,紅花綠葉相映成趣,花籃刻意雕製成縮口的形狀,並且染成石青色,好似用藍緞子鑲製,維妙維肖,精巧之極。

今年的端午節又到了,吃粽子、划龍舟之外,驅逐時疫,懸掛菖蒲艾葉,飲雄黄酒,佩戴香包,也是我們傳統習俗。若能藉這些習俗喚起大家每家每戶注意衛生,並且推及毎個社區村里,做好環境衞生,就不會有任何傳染疾病發生了。


19880615-圖一 19880615-圖二 19880615-圖三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十五日,第十二版。
1988/6/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