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端午節談鍾馗與香包_上

每年陰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也有人稱它為端陽節。據說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就是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的。後人包粽子、划龍船,來追思這位愛國詩人的典故。幾乎每個人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所以我們不多談,只來談談一些和「驅疫」有關的習俗。

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用稻梗一束,點燃後用煙燻遍室內各個角落,然後再丟棄,一般稱作「送蚊」。從這個習俗看來,其實與「驅疫」有關。

在大陸北方有句俗語說:「善正月,惡五月」,因為五月正當夏季,蚊蚋毒蟲開始活動,會帶來病毒瘟疫,所以才有門前懸掛菖蒲艾葉和飲雄黃酒等一連串的驅疾措施。

滿清時代皇家的太醫院,每逢端午節這一天,照例要揚旗鼓吹,去到御苑南海覓取蟾酥。所謂蟾酥是大蟾蜍的一種分泌物,用它配治蟾酥丸,主治疔毒惡瘡,功能解毒消腫;或配治痧藥蟾蜍丸,主治暑月受寒挾積痧脹腹疼吐瀉,功能避穢治痧;民間也用端午節曬過的艾草煮水,據說有祛毒消腫功效。

北平人把毒蠍、毒蛇、蜈蚣、壁虎、蟾蜍總合稱為「五毒」,利用雄黃可以驅逐「五毒」,端午節飲雄黃酒,小孩在額頭用雄黃畫個「王」字,象徵一隻可以驅逐瘟疫的老虎,「五毒」見到必定避退,有的人家在房屋四周也灑些雄黃粉,使得「五毒」不敢接近。

為了住宅安全,大陸北方以及江淮地區,在端午節這一天要懸掛鍾馗像,目的是「鎭宅驅邪」。鍾馗像是用黃紙朱印,怒目仗劍,腳踏「五毒」。根據唐逸史中記述,唐明皇一次病中白晝睡眠,夢見一個穿藍衫的人,捉住一個小鬼吃。他自稱是「終南進士」。唐明皇夢醒之後,病就痊癒了,立刻召請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成鍾馗像,頒發各處用來驅邪。

鍾馗因而成爲繪畫良好題材,進而更演繹出「鍾馗嫁妹」的戲劇故事。除了鍾馗像之外,端午節也有懸張天師像和五雷神符等等,爲的都是「避邪」和「驅疫」。

19880614-圖一 19880614-圖二 19880614-圖三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十四日,第十二版。
1988/6/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