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竹雕藝術

竹子,在臺灣四季都有,隨處可見,旣可作建材,又可製家具,它的用途非常廣泛。古代用竹子殺靑製簡,供作書寫之用,來傳承中華文化,也用它製造強弓硬弩,來鞏固國防。

我國古代文人,對竹子特別喜歡,說它「虛心有節」有君子之風。古人認爲理想的居住環境必須耍「壁懸琴,池種竹」。

明淸兩代流行摺扇,竹雕扇骨成爲文人玩賞對象,更進而擴展到竹雕藝術,例如竹雕筆筒、臂擱、水盛、竹根印章、墨床等等,大都屬於文玩之類。

明中葉在南京有一位濮仲謙,善於竹雕,利用盤根錯節的竹根,順勢雕刻,輕略數刀便神情畢現,有巧奪天工之勢。

另外在明代隆慶萬暦年間,江蘇嘉定縣有一位朱松鄰,也精於竹雕,由於他通識古篆,擅長治印,所作竹雕非常古雅。他的兒子朱小松,擅長書法和繪畫,家傳的竹雕藝術,由於能書善畫,靑出於藍。朱小松的兒子朱三松,竹雕藝術更是精湛,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朱三松所雕的水盛,用竹根雕成荷葉及蓮蓬荷花,葉邊一隻小螃蟹,非常精緻而傳神。

明代竹雕大約分爲金陵派和嘉定派,金陵派便是以南京濮仲謙所主張淺刻的一派,嘉定派便是以朱三松所主張深雕的一派。

臺灣是盛產竹子的地方,近年來有很多藝術家從事雕竹創作,今年年初,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 一次竹雕藝展,定名爲竹報平安雕刻展,展出有近百件竹雕作品,洋洋大觀,不讓前賢。雕竹的技法有凸起的陽文雕刻,有凹入的陰文雕刻,也有鏤空透雕,陽文雕刻有皮雕,也有在陽文皮雕下加雕沙地,把凹入的部分雕成沙粒狀,另外還有一種留靑的雕法,把竹子靑皮用陽文薄雕的技法,留住竹子靑皮作爲凸起的圖案。一件成功的竹雕,不但要刀法熟練,更要有巧妙的構思。

收藏任何藝術品,都要有保藏的方法,例如靑銅器不能用汗手去摸,玉器又必須經常去「盤」,竹雕藝品最好有木盒木匣儲藏,每隔兩三年,就要用生桐油細細刷過,再用棉布揩淨,務必使其潤澤不枯,竹器日久成爲琥珀色,若變黑就不好了。如果遇到日頭炎炎的天氣,最好不要拿出來玩賞,以防損壞,如果發現有蛀蟲,及早用生桐油點入蛀孔,可以防範生蛀。

臺灣有取之不盡的竹材,從事竹雕藝術的藝術家,已經有了相當完整的雕刻技法和藝術修養,實在値得提倡推廣發展的藝術,使得竹雕成爲臺灣獨步的藝品。



19890824-圖一 19890824-圖二 19890824-圖三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八月二十四日,第十二版。
1989/8/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