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容易出汗,皮膚常常會發癢,有時癢在脊背,伸手不能抓到,就必須使用專門抓癢用的竹杖來搔癢,一般人稱它爲「不求人」,在大陸北方叫「癢癢撓兒」,古代叫「搔杖」,也有人把它叫做「如意」。
試想背癢時,手邊正好有一把「癢癢撓兒」供作搔癢,是不是眞是一件順心如意的事?有人說:凡事能退一步想,回頭看看不如你的人,自然就如意了。如意的頭,都是向內勾彎的,有回首如意的意思。
明朝的高濂在他撰寫的「遵生八牋」中說:「如意,古人用鐵製成,用來防不測的。」
「世說新語」上說:「晉朝的石崇和王愷比富,王愷展示一株高有二尺的珊瑚樹,石崇認爲不夠看,順手用如意擊碎,命家人把自家收藏的珊瑚搬出六、七株,毎株都有三、四尺高。」就是鐵如意了。
我國歷代繪畫之中也常見有如意出現,如唐朝名畫家閻立本所畫的歷代帝王圖卷,其中陳宣帝和陳文帝手中都拿着一柄如意。唐朝的永泰公主墓,墓室壁畫,畫了很多宮女,其中有一位宮女高舉着一柄如意。在道教繪畫中,有一卷描寫五帝朝元故事,名爲「朝元仙仗」,又有人叫它「八十七神仙卷」,在很多儀仗之中,也有高舉如意的。在佛教繪畫中,也有如意。更爲大家所熟悉的,畫中福祿壽三星,祿星一向居中,手捧如意。
明朝人把如意當作文玩,淸朝把如意當作禮品,於是如意的造形更繁複,製作也更
精工了。
淸,光緒皇帝選后妃,是用如意作爲定選證物的。詳情見於民國十九年五月出版的故宮周刊,引述太監唐冠卿的敘述說:「光緖十三年的冬天,慈禧太后在體和殿替光緖皇帝主持選后妃大典,候選人共有五位,爲首的是都督桂祥的小姐,也是慈禧的姪女,其次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兩位小姐,最後是禮部侍郎長敘的兩位小姐。太后升座,眾福晉命婦環立在座後,座前擺設小長棹,棹上有鑲玉如意一柄,紅綉荷包兩對,是為定選證物,光緒皇帝侍立在旁邊,太后讓光緒皇帝自己選,選定則授以如意,卽爲未來的皇后。光緒原想選長敘二小姐,太后卻施以眼色,命其將如意授予桂祥之女,卽後日的隆裕皇后,長敘的兩位小姐,卽後日瑾妃與珍妃。」
這一柄如意錯授,使得光緒在婚姻上極不如意,間接也影響了淸朝的國祚。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很多淸宮如意,歷史博物館收藏了很多民間如意,這些如意有金的、玉的、琺瑯的、雕漆的、木雕的
… 真是琳瑯滿目。
這些精巧美觀的如意,背後都可能蘊藏着一件故事,是地方官吏爲了討好皇室而進貢的?還是蒙受皇恩而賞賜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原文刊於國語日報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十八日,第十二版。
1989/7/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