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院畫十二月令圖,三月,寫上巳修禊,仍依園囿格局構圖,以一牆分隔,右爲樓閣屬於內宅,左爲曲水流觴。
樓閣爲內宅女眷所居住,樓上廊簷站立三位仕女遠眺,樓下爲暖閣,自紗窗中仍可透視室內,多位仕女作各類活動。
曲水,係自園外引入者,水經涵洞流入園內,涵洞旁有石階,石階上二僮正操持酒食,酒入羽觴,則依次放置曲水之中,順流飄浮。二僮後一小軒,軒旁一方門,門旁立一人,似對二僮有所指示。小軒山牆開一圓窗,窗內一人正撫琴,後立二人,似對琴音有所領悟,正相互示意。
十五位文士,環坐於曲水之濱,吟詠賦詩,羽觴順流而泛,飮者就水中取之。
上巳修禊,原爲我國古風俗,據《周禮》「春官」記載:
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漢書》「禮儀志」記載:
三月官民皆絜於東流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爲大絜,絜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迄出始絜之矣。
《晉書》「禮志」記載:
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
上巳係指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後固定於三月三日擧行修禊。東晉永和九年,歲次癸丑三月三日,書聖王羲之,與當時名流共四十一位,會聚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擧行修禊,書成擧世聞名「蘭亭序」。
毎談及蘭亭,必將聯想到賺蘭亭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對右軍書藝獨鍾,王羲之法書悉入大唐內府,獨「蘭亭序」尙在民間,當時爲右軍七世孫釋智永所珍藏,智永圓寂,此一人間寶物,則由釋辨才所保有,太宗遣御史蕭翼前往,終於獲得蘭亭眞蹟,此一蕭翼賺蘭亭故事,故宮博物院藏有「蕭翼賺蘭亭圖卷」,傳爲唐代閻立本所作,拖尾有沈瀚所題長詩云:
右軍雜書三百帖,惟有蘭亭最奇絕,卻令後世好事人,周鼎殷彝重眞蹟,太宗唐室號賢君,愛之奚啻古典墳,至今御史作狙詐,挾術巧取欺愚昏,點鈎撇勒堪爲法,椎(虫葛)飜油競模榻,古文篆籀化塵埃,石鼓歌詞猶可察,倘移此意崇聖謨,三代禮樂其恕乎,願將此段良工手、改畫周官王會圖。
蘭亭修禊,畫家多引以爲畫題,明四家之一仇英,即有三幅蘭亭修禊入藏淸宮,據《石渠寶笈》記載:一名「蘭亭會圖」,爲絹本設色,貯乾淸宮。一名「蘭亭修禊圖」,爲紙本設色,並有文徵明書蘭亭序,貯御書房,一名「修禊圖」,爲金栗箋本墨畫,並有乾隆御筆臨寫蘭亭序,亦貯御書房。
修寝原爲祓除宿垢,後演變而爲曲水以泛酒,羽觴隨波流,時至今日,除垢不必至戶外,若春季郊遊野餐,隨時隨地皆可行之,所謂修禊古俗,已近式微。民國六十二年正値歲次癸丑,故宮博物院巳故副院長莊尙嚴先生,曾在外雙溪溪流中,效蘭亭修禊故事,擧行一次曲水流觴,俟後則未見有人擧行此類雅集。
本省保存古禮舊俗頗多,據悉本省有所謂「三月節」「三日節」,在三月三日祭祀祖先,據廖漢臣先生編著《台灣的年節》稱:
舊曆三月三日,有人叫做「三月節」,也有人叫做「三日節」,這兩個名稱並用不謬,大槪本省北部的人多做「三月節」,本省南部的人多做「三日節」,唯昔人多稱「三日節」。
《台灣縣志》:「三月三日,磨米粉作粿,以祀其先,是謂三月節。」自日據時期以來,這個風俗相沿至今,似乎沒有甚麼改變。連雅堂有三日節詩:「衣香扇影林投路,細雨輕風楝子天,最是江南三日節,踏靑齊到斗山前。」斗山,是台南城南魁斗山,該地多爲泉州人祖墳,也可以證明泉州籍人士,不少是做「三日節」的。
淸宮大內寧壽宮花園,和曾經囚禁光緒皇帝的南海,都有曲水流觴的設施,寧壽宮花園有「禊賞亭」,進衍祺門靠左首即是,亭爲凸字形,前面突出部份,用石砌成流杯渠,渠中必須有充份流水,始可泛浮舟杯,然而後宮旣無湧泉,亦無水源,於是在假山石上層,設置大形水缸自水缸引水,水道隱於假山中,再通人流杯渠,使水流不息。「禊賞亭」中擧行曲水流觴,首先須保持充份水流,故假山上水缸,則不停增加蓄水,因此必須有一批一批挑水夫,登上假山向水缸中灌水,直到修禊雅集結束之後爲止,其勞師動衆的情形可想而知。南海循東岸,行過「流水音」舊有「流杯亭」,其規模較寧壽宮花園之「禊賞亭」爲小,已廢棄多年不用。
三月,正是天朗氣淸、惠風和暢時節,月令圖中園內修禊,園外則另有風光,農人忙於春作,漁人經營養殖水產,兒童無所事,則相聚嬉戲,林間池畔諸兒童放紙鳶爲戲。
北平稱紙鳶爲風筝,據《春明采風志》稱:
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 ,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靑藍色,中安提線三根,大者背著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籰,順風放起,晝紮紙條,夜紮紅灯,兒童仰首追逐,以洩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樣各别,哪吒、劉海、合和二聖、兩人鬥戲、蜈蚣、鮎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七鵲登枝之類,最奇者鵰與鷹式,一根提線,翱翔空中,遙觀之、逼眞也。
放風筝,在四時皆春的寶島台灣,已經沒有季節的侷限,風筝製做,也由糊紙改變爲尼龍織品或塑膠布,形狀更是千變萬化,非但爲兒童遊戲,更進一步擴展成爲成人運動。
三月份月令圖中園內與園外,兩種不同的景象,也正如「蘭亭序」中所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娱,信可樂也。」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49期,1987年4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