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淸畫院繪製十二月令圖,沒有作者名款,據王耀庭先生考究其設色用筆的習慣,當是乾隆朝早期的作品,王先生在《盛淸宮廷繪畫》中說:
這十二張畫,雖非同一作者,但仍有一致的感覺,色調方面採用愉快暖和的調子。在搆圖方面採用對角線的平遠形式。每將近景置於右下或左下角。在畫幅的對角線則以大地或河水來分出遠近景,部份採用西洋的透視法,故使觀賞者感到是一個切實而美麗的世界。
從畫中的建築物看來,所有亭、臺、樓、閣,都富有江南名苑的品味,屬於人文活動方面,則多爲北平故都習俗。
北方的春天較爲短暫,所謂孟春、仲春、暮春的分界似乎不如江南明顯,十二月令圖中的春景有三幅,爲「杏園鞦韆」、「上巳修禊」、「玉堂富貴」,這三幅畫的情景,在北平幾乎都是發生在三月裏,因爲二月還很冷,四月天氣已熱似夏天了。十二月令圖的作者,又必須每個月份,有一個主題,相信他們在構圖時,必定花費了很多心思。更重要的是這些繪畫主題,必須富有歡樂吉慶的意義,例如:春天的淸明節和秋天的中元普渡,都因爲與上坆祭祖鬼節有關,自然不便列入月令圖的繪畫題材之中,是可以想到的。
十二月令圖中的二月春景,滿院杏花,庭前有一小僮正在打掃院中落花,另有兩小僮,在梅花形「月亮門」內烹茶。前廳有二人倚柱共同閱讀一本書,後有一小僮捧書函侍立,另一柱下有一人坐方櫈上,一書僮趨前將書函打開供坐櫈者査閱。
廳堂內有四人對坐相談,另一人獨立於室外,在池旁凝視,狀似覓句沉吟。圖中諸人,或爲花朝吟詠之會?二月十二日俗傳爲花朝節,每逢花朝,故都文人墨客賦詩唱和,或爲文酒之會。據《帝京歲時紀盛》稱:
十二日傳爲花王誕日,曰花朝,幽人韻士 ,賦詩唱和。
進入梅花形「月亮門」,再通過一座八角形的園門,就可以到內宅,內宅有假山和籬笆花帳,花叢中有一座卷棚式重簷繡樓,山牆有兩個窗戶打開,從窗戶裏可以看到有兩位女士在刺繡,還有一位女士抱小孩隔窗向遠處張望,繡樓以外有一道石砌的通道,下有涵洞很像似橋樑,這座通道將一片湖水分割爲二。通道盡頭,另有院落,院中立起朱紅色鞦韆架,圍繞了很多位仕女,正在蕩鞦韆的仕女,興緻勃勃衣帶隨風飄揚,歡樂之情溢於言表,這一幅二月春景筆者「杜撰」名之爲「杏園鞦韆」 ,鞦韆之戲據《析津志》稱:
淸明上至內苑,下至士庶,倶立鞦韆架,日以嬉戲爲樂。
故都二月天氣仍寒,故鞦韆之戲雖於二月開始,但至淸明始爲普遍,如今各小學校兒童游戲場所,長年設有鞦韆,已不爲季節所限。淸朝畫院中擅長仕女畫的畫家陳枚,曾繪製十二月景仕女畫册,在二月景中仍舊以鞦韆爲主要畫題,並由梁詩正在對頁題詩:
東風二月拂人和,高架鞦韆紅袖多,五色衣裳耀明錦,綵雲相映掠空過。綠楊紅杏媚春晴,纔到花朝淑景成,閒鬥身輕踏雲舞,天風吹度佩瓊聲。
早在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北平故宮博物院曾出版一册《昇平署岔曲》,所謂「岔曲」是北平俗曲中的一種,用三絃伴奏,演唱者手中執八角形單皮手鼓,邊唱邊以手指擊彈鼓面作響配合節拍。「昇平署」是淸宮內務府負責演樂的機構,這一本《昇平署岔曲》是宮中演唱的曲本,第一首曲詞是:
春日晴和,麗景偏多,桃紅雨潤,柳綠煙拖,簾外呢喃燕子歌,萬紫千紅都競艷,無限的良辰美景多,多佳趣,但則見遠山含笑,碧水生波,乳燕雙拋剪,流鶯轉百歌,鳥語聲聲和,花香處處婆娑,騷人韻士踏芳徑,牧童樵子戲山坡,眞正是大塊文章遍六合。
簡短幾句小唱情景恰與這幅月令圖,二月初春景色相合:畫中上半重叠的山巒,田野間踏靑人士聯鑣出遊,揚鞭指點,流連景物。正是岔曲曲詞所描寫的。
這一幅二月春景,無論是景物配置、人物安排,都極盡構思,畫中男女各有動態和靜態的活動,屬於靜態的男士們在閱讀吟詠,女士則窗前刺繡;屬於動態的男士們郊外縱騎、女士則作鞦韆之戲。從畫中看到豐衣足食安和樂利的景象,不禁令人神往。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48期,1987年3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