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畫常見有繪寫歲時的作品,這一類畫作大多出自畫院供奉手筆,皇帝爲了要表現出順時體物,往往會命令畫院作歲時伏臘之類的繪畫。例如:張若靄所作「二十四氣圖」就是此類作品。
「二十四氣圖」從立春起至大寒止,依照一年之中二十四節氣的自然景象圖繪成冊,集入《墨妙珠林》,《墨妙珠林》共有十二冊,毎冊二十四對幅,右畫左書,畫幅各有楷書標題,十二冊《墨妙珠林》用子、丑、寅、卯、地支爲序,「二十四氣圖」列爲辰冊。
曾記得早年北平古物陳列所藏有一冊,題名夏圭所作(原畫無款)「七十二候圖」以一年中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分三候,圖寫七十二候的景象,曾經刊印在古物陳列所出版的民國二十三年古物日曆中。
「二十四氣圖」與「七十二候圖」都是依照時序,圖寫節令變化,著重於氣象天候的描述,對於歲時生活的繪寫,故宮藏有丁觀鵬、周鯤、余省、沈源合作的「禁籞圖」和未具名款的「十二月令圖」,前者是寫宮廷大內的生活,後者則是寫民間歲時情景,而且都是設色大幅立軸畫而非冊頁小品,描寫細膩,筆法極爲工緻。
從「十二月令圖」的畫風觀察,相信是出於雍正、乾隆、兩朝畫院高手的手筆,這十二幅月令圖,以界畫人物爲主,畫中亭、臺、樓、閣、遠近合於透視,畫中房舍屋頂採用「卷棚」式,不設飛簷脊獸,絕非禁內宮殿體制,而是展於園囿建築,例如:北平「頤和園」中「樂壽堂」「玉瀾堂」都是這種格局。
「十二月令圖」中所寫,多半是北平一年生活之中風俗習慣,時至今日依然如此並無改變,月令圖中的正月,正是正月十五日,以上元張燈爲主題,寫出元宵歡樂情形。早年北平每到正月十三日就開始懸燈,直到正月十七日,前後有五天歡樂假期。《燕京歲時記》稱:
自十三至十七均謂「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毎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爲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皆不及也。
從這一幅正月月令圖中,首先看到院內院外梅花綻放,院內前廳掛起彩燈,衆人聚集品評燈藝,沿走廊都掛有大紅紗燈,內宅後樓許多女眷正欲登樓,準備觀賞。後苑施放煙火及「盒子燈」,此時後苑巳經立起施放煙及「盒子燈」的高架,架上早已吊起一隻長方形朱紅繪龍的「盒子燈」,僮僕們與羣兒在苑中作遊戲,地上舗氈似正作各種表演,或爲施放煙火及「盒
子燈」之前奏,關於「盒子燈」流行於大陸各地,爲上元時節不可缺少節目,《簷曝雜記》稱:
上元夕,西廠舞燈放煙火最盛,淸晨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煙火數十架,藥線徐引,燃成界畫欄杆五色,每架將完,中複燒出寶塔樓閣之類,並有籠鴿喜鵲數十,在盒中乘火飛出者。
早年北平較大商號,毎逢元宵佳節,在門前搭起高架子,每當見到高架就知道,將要燃放「盒子燈」了。放「盒子燈」之前照例先放一掛長長的鞭炮,藉鞭炮響起,以便招徠參觀人羣,「盒子燈」每層變幻不同,一層放完又掉下一層來,此時觀衆鼓掌喝彩。
北平製作「盒子燈」最著名的一家是位於琉璃廠的九龍齋,如何製作,據齊如山先生在《風俗叢談》中稱:
盒子的構造,徑約七八尺,高尺餘,把所有火彩都叠好,平擺在盒內,用火藥線都各紮好,中分五層,多者六層,第一層爲八個紗燈,其餘一層一種玩意。廣東多用字,每層四字,都是吉祥話,或年節應用之語,如:「春王正月」、「百事如意」、「萬象更新」,「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等字樣,這種都是用鐵絲彎成圈,中間用鐵絲彎成字,鐵絲上塗以樟腦等物,見火即燃,亦頗美觀。北平則字少景緻多,例如:葡萄架,葉則用紙或絹製成,葡萄則用樟腦丸製成,燃放時都成爲火球,一架幾十串葡萄,形式顏色極爲美觀。寶塔一座約七八尺,中間燈火輝煌,且有敲鐘之聲,乃中間懸一銅鈸,鈸上周圍有一圏泥彈,都用火藥線繋好,火線燃到彈即落下,擊鈸作響,亦極有趣。總之每次施放,都是四五層,每層都用火藥線控制,絕對不用人來幫忙,一層下來,一切火彩工作完畢,則第二層又下來,一直到完畢,一絲不亂。
在沒有電動花燈之前,對花燈的欣賞、是靜態的,「盒子燈」則是動態的利用火藥線自動引發,出現不同燈彩,甚至附帶有音響,難怪令人激賞。
畫幅上半屬院外部份,遠處有人用竹竿高擧八角形「花盒」準備燃放,吸引很多人來觀看。更遠處燈竿上掛起成串彩燈,上元之夜街上行人絡繹不絕,畫中左上角有圓拱橋一座,橋上有很多人在「走橋」,「走橋」是北平上元風俗之一,也叫「走百病」,據《北京歲華記》稱:
正月十六日夜,婦女倶出門「走橋」,不過橋者云不得長壽。
「走橋」的風俗,或許是因爲過年有一段不算短的假期,此時年菜的油膩沒有完全消化,上元一過,各行各業要恢復工作,因此可利用「走橋」來調整一下身體機能迎接未來工作。北平俗曲中有很多描述此類風俗的曲詞,乾隆間曲本《霓裳續譜》就有一首曲詞:
正月正,娘家接我去看燈,問了婆婆問公公,婆婆說:「去了你早早的回」,媳婦說:「是!我還要走走百病,媽媽呀!你也去吧!走走橋兒不腰疼」。
畫中寫盡了北平上元風俗,早在滿淸入關之前北平的上元節可以說是火樹銀花繞禁城,喧闐徹旦不覺爲夜,北平東四牌樓有燈市口大街即明代燈巿所在,據《天咫偶聞》稱:
燈市在明代爲極盛之地,《燕都遊覽志》所稱:「相對倶高樓,樓設氍毹簾幕,爲燕飫地,夜則燃燈於上,望如星衢」者,今則無是。憶余髫年,尙見路南樓六楹,巋然無恙,今不可問矣。毎上元五夕,西馬巿之東,東四牌樓下,有燈棚數架,又各店肆高懸五色燈球,如珠琲,如霞標,或間以各色紗燈,由燈市以東至四牌樓以北,相衍不斷,毎月初升,街塵不起,士女雲集,童稚歡呼,店肆鐃鼓之聲,如雷如霆,好事者燃「水繞蓮」「一丈菊」各火花於路,觀者如雲,九軌之衢,竟夕不能擧歩,香車寶馬,參錯其間,愈無出路而愈進不已,蓋擧國若狂者數日,亦不亞於明代燈市也。
明代燈市,因爲流寇盗匪之亂,遂予停罷,入淸以後遷移至宣武門外琉璃廠,毎年正月雖不設燈棚,東西琉璃廠、海王村、火神廟等處萬人空巷百商雲集,北平人稱之爲逛「廠甸」,亦爲燈市的延續迄今不變。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47期,1987年2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