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年陰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遠離家鄕的人,仰望明月當空,不免引起思鄉之情。在臺北往往在中秋佳節氣候常是多雲,難得一睹明月。北京故鄕此時正是水菓種類最多的時節,桃、杏,梨、棗、蘋果、石榴、柿子,一應俱全,晚飯後在院中擺設方桌,堆滿水菓月餅,名義是祭月,實際是賞月分食菓品,孩子們抱出「兔兒爺」玩耍。
「兔兒爺」是北京獨有的泥塑玩偶,傳統的神話故事,月中有嫦娥,還有玉兔,老一輩人喜歡講述嫦娥的故事給兒孫聽,玉兔在月宮不停搗藥,玉兔是嫦娥唯一的寵物。中秋節北京製做玩偶的人設一種「兔兒爺」玩偶,是兔首人身,中國古代有很多吉祥物是混合多種動物集於一身的如龍、鳳、麒麟,「兔兒爺」也是如此,做成盔鎧甲胄如大將軍樣,或蟒袍玉帶狀似王侯樣,端坐在獅虎猛獸背上,儼然自得。兔子不怕猛獸,坐在牠的背上,如同西方的米老鼠竟敢戲弄大笨貓是同樣心理,博得一笑而已。兔子扮成王侯將相,一對長兔耳和三片兔唇依然保留如故,既然冠帶威武就不能稱兔子,尊稱「免兒爺」。
早年北京每到陰曆八月,在大街上就出現有賣「兔兒爺」的襬起攤子像似疊羅漢,大大小小的「兔兒爺」彩色繽紛排列成行。《燕京歲時記》有云:「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博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請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傘者,有甲胃而帶纛旗者,有騎虎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都門雜泳》云:「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爭擺兔兒山。」
中秋節孩子們都想有一座「兔兒爺」玩賞,就像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寫祁家老爺爺中秋節沒忘記買個「兔兒爺」給重孫子,北京人的生活習以爲常了。大型「兔兒爺」中秋節過後,用紙包好收起來,等明年再拿出來玩,北京有句歇後語:「隔年兔兒爺:老陳人兒。」意思是說:這是一位熟悉環境又敬業的人。
大陸文革來臨,「兔兒爺」都被打破了,「老陳人兒」不見了,怕惹事生非。沒想到改革開放,招來各地觀光客,這些外賓沒忘記「兔兒爺」,爲了經濟效益,觀光紀念品商店全年都有「兔兒爺」賣,沒有人再忌諱「老陳人兒」了 。
筆者有一次造訪盧溝橋,是中秋節之後,看到橋頭有很多月亮佈景尙未撤除,直覺的想到此處必然是不久之前舉辦過月光晚會。信步走進宛平縣城,迎面忽見一高大「免兒爺」身高約有一米七、八,穿著京戲中稱之爲「靠」的武將戲服,背後掠有四桿「靠旗」,京戲術語稱它爲「硬靠』,沒有「靠旗」稱「軟靠」,左手插腰,右手執啞鈴,威風凜凜,肅然起敬。這麼大號「兔兒爺」是畢生僅見,不知道如何收藏,能不能留到成爲「老陳人兒」更不得而知。文革革了「兔兒爺」的命,現在又冒出一個碩大無比大「兔兒爺」,證明民族文化是日積月累的生活方式,千百年來的傳承,豈能用革命方法除掉。
-- 原文刊於河北平津文獻第三十五期,2009年1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