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到陰曆十月,在北方秋收已過,天氣轉涼,戶外活動漸漸移入室內。淸畫院集體創作的十二月令圖十月景,所描寫事物,多在室內進行,綜覽全畫可分作三部份,一爲前廳鑒賞古物文玩字畫,二爲左首跨院內老畫師爲人畫像,三爲後院女眷、撥阮、刺綉、弈棋、作各種休閑活動。
整幅畫佈景採取雙鈎竹櫬托,遠山近石的佈置,錯落有致,山石設色蒼古,與九月景中之靑綠設色大異其趣,充份表現出初冬氣氛。笪重光撰《畫筌》,曾提出四山之意: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
戴熙《習苦齋題畫》云:
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將,秋山如高人,冬山如老衲。各不相勝,各不相襲。
畫自右下角起,現出一條小徑,兩旁分植茂密修竹,輾轉進入朱欄曲廊,圍繞大廳,大廳內高朋滿座,衆人鑒賞古器字畫。收藏古玩鑒賞字畫在北平大富人家,視作休閑活動之一,平時不斷收集,除欣賞之外,亦作餽贈之禮品。一般人亦多喜好鼻煙壺及摺扇,於社交塲合毎以鼻煙壺敬煙,進而交換欣賞煙壺以資談助,因而增進關係,摺扇與鼻煙壺有同樣功用,北平人對摺扇收藏極爲普遍。
北平爲五朝故都,文物鼎盛,擧凡古器文玩,字畫碑帖古籍,均集中於琉璃廠,或稱「廠甸」,據《燕京歲時記》載:
廠甸在正陽門外二里許,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之琉璃廠也,街二里許,廛市林立,南北皆同,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畫紙張書帖爲正宗,乃文人鑒賞之所也。
明代東華門外有燈市,每逢上元張燈人潮洶湧,古玩字畫亦集於此,後罷燈市,遂遷移至琉璃廠,直到抗戰勝利之後,北平光復,琉璃廠盛況依舊。由於利之所在,多年來僞製古玩字畫者,亦多出沒於此。商周靑銅器可以利用微小碎片予以復原,成爲完好器物,以現代玉工,雕成漢玉形制玉器,用沸油煉透,埋入地下,事後取出,即成僞製漢玉,諸如此類,多不勝擧。
字畫較器物更難鑒定眞僞,世傳大千居士擅仿石濤,盡人皆知,已爲公開秘密。北平琉璃廠字畫作僞故事層出不窮,其中最有趣者莫如祁井西作偽。
已故白鐵錚敎授,早年從北平名畫家祁井西習國畫,祁先生爲滿族正紅旗人,金石書畫無所不能,擅長鑒定書畫,白敎授之岳丈經營當舗,經常收當古玩字畫,均由祁井西先生鑒定眞偽。某次收當一幅明人作品山水中堂,典銀元五百元,祁氏對此幅明人山水愛不釋手,請求攜回仔細欣賞,攜回寓所不覺技癢,照本臨摹一幅,筆墨設色不遜原作,連同款題印章亦完全依式仿作,甚至裱工綾色軸頭亦刻意摹製。得意之餘出示琉璃廠某古玩店,古玩店竟認爲明人精品,以銀元二千元中介售予軍閥某司令。事爲某報記者得知,記者爲逢迎討好軍閥,則以大篇幅專訪報導,對畫幅內容、款題、印章、裱工、綾色、軸頭、裝潢,一一加以描述,原主閱報疑當舗將其典當之畫,當期未滿,即行售出,立即至當舗理論。見原典當之畫仍存於庫中完好如初,並未私自出售,但某報所報導確係此畫,原主聲稱欲在各報刊登啓事,聲明原件尙在典當庫房,某司令所購必係贋品。軍閥行事不按牌理出牌,此事如果公開,後果不堪設想,當舗原有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由其出面奔走說合,結果原畫物歸原主,贖金銀元五百元免付,之外再賠償五百元,前後爲一千元銀元,要求是此一眞品明人山水中堂,三年之內不得在北平巿出現。祁先生雖然得到二千銀元,除去淨賠一千元以外,律師花費,裱晝開支,中介古玩店亦要花錢堵嘴,以免走漏風聲,餘下所剩無幾,受到一塲虛驚,白敎授爲我藝專校友,由其親口敘述,當不致有誤。
收藏古物,或多或少有些向人誇耀心理存在,一旦發現珍藏古物爲贋品,必定惱喪,基於此種心理,一般鑒賞品玩,不涉及學術研究,不作眞僞論定,賓主盡歡更較眞偽重要。
沿朱廊向左,轉入另一跨院,從窗外見老畫師正爲一人畫像,面窗迎光而坐,畫師利用一木框板架,斜立面前作畫,此種畫法似在起稿。淸、丁臬撰《寫眞秘訣》記述人像起稿方法:
用生紙寫生,必將紙貼於板上,豎在順手,令其對光上座,自己凝心靜氣,以朽炭於竹紙上,任其大小,從渾元起法,對準鼻、口、目、眉、耳,分明部位,方寸四全,朽定草稿。
故宮博物院珍藏,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卷中,也有畫像情節,作畫方式完全相同。畫像古稱寫眞,明代寫眞大家首推曾鯨字波臣,曾氏寫眞世稱「波臣派」。淸代人物畫式微,傳神寫眞異常發達,寫眞名家輩出,約分三派:一爲傳統派以線描鈎勒爲主,二爲波臣派,鈎勒渲染幷重,三爲中西合參派,借用西法強調光線明喑使其有圓潤突出感覺。
經過跨院抵達後院,後院主要建築爲一勾連搭式廳堂前有露臺,女眷均集聚於此處,刺綉、撥阮、弈棋,各有所事。堂前一女士倚欄撥阮。
阮,似今日之月琴,據宋、高承輯:《事物紀原》類集稱:
唐中宗朝元行沖爲太常少卿,有人於古塚獲銅鑄樂器似琵琶而圓,獻于元公,曰此阮仲容所造,命工以木爲之,音韻淸朗,頗難名之,權以仲容姓名呼焉,阮公昔賢,豈可以其名氏號樂器乎?元以其形似月,聲合琴,因是名月琴,自是知之者,不以舊名呼。或謂咸豐肥創此器以移琴聲四弦十三柱,倚膝摐之,謂之擘以代撫琴之艱也,今人直曰阮也。
內室中二女弈棋,旁立三人觀棋。據楊蔭深撰《中國遊藝研究》稱:我國圍棋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巳經盛行,自漢至晉,其制未變,棋局方一十九道,用棋三百六十一,至南北朝時始改爲一十九道,三百六十棋。書畫琴棋屬文人雅事,撥阮弈棋入畫屢見不鮮。
此一十月景,包括前廳鑒古、別院寫眞、後堂刺綉、撥阮、弈棋、一派太平盛世,從事如此休閑活動,確是令人羡慕!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57期,1987年12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