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冷枚與陳枚 清畫院中兩位同名畫家

淸康熙朝畫院畫家焦秉貞工人物仕女,服務職掌天文曆數的「欽天監」,由於有機會接觸到來華西洋人士,他的繪畫參用些許西法。焦秉貞弟子冷枚也在康熙朝畫院供職,工仕女,深受師傅影響,也參用西法作畫,擅畫樓閣界畫,合於西洋透視圖法,其活動年代大約在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到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在此期間曾繪製「仿仇英漢宮春曉圖卷」、「中秋玩月圖」、「黃甲圖扇」、「仿唐人高士賞梅圖」,與徐玫、顧天駿、金昆、鄒文玉、金永熙、李和、佘熙章、樊珍、劉餘慶等合寫「萬壽圖卷」。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民國七十七年春季,曾舉辦仕女畫特展,展出名作甚多,其中有冷枚所畫仕女冊頁一開,與乃師焦秉貞作品同櫃陳列,這一開仕女冊頁,絹本設色,用筆極爲工細,所畫爲十位仕女遊園,園中桃花杏花開滿枝頭,樹枝上懸掛一盞大紅紗燈,天空出現一輪明月,是一幅夜景。有六位仕女進入園門,其中一位仕女手提紗燈在前面引導,另外五位緊隨在後面,且談且走。左上方畫有涼亭一角,僅露出部份簷柱,簷下懸掛明角燈,燈上附有寶蓋,四邊瓔珞垂掛珠飾,燈內隱現燭光。亭內四位仕女,有坐有立,其中一人持燈,等候進園的仕女們來臨,右下角屬款:臣冷枚恭畫,鈐印:「臣冷枚」。

前者旅美友人曾小魯女士,自美國舊金山寄來淸畫院陳枚所畫十二月仕女景冊頁彩色圖片十二張,其中正月景與冷枚所畫之仕女冊頁出自同一稿本,苑中桃杏花則改爲梅花,苑牆冷枚所畫是砌石作基,陳枚則改爲用靑灰抹平,並且牆頭與亭頂均畫作筒瓦而趨於一致,十位仕女姿態動作,以及人物衣紋結構,同出一稿,只是賦色略有不同。

關於陳枚的生平,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陳枚條」記載:陳枚,桐弟,字殿掄,號載東,晚號梅窩頭陀,雍正間其兄桐,以寫生擅塲於京師,爲名公巨卿禮重,枚因北行依之,時有待詔小陳相公,名善者,聲望尤甚,其兄桐欲枚師之,枚但唯唯,乃掩門不出,焚膏繼晷,凡古籍名畫,極意臨摹,遂精山水及人物花鳥,經歴寒暑,始取所作,付裝潢家,適小陳相公見之,驚出意外,訪知爲枚,急造廬定交,並薦於朝,同供畫院。

陳枚在畫院活動年代大約自雍正二年(一七二四)起進入畫院,雍正四年(一七二六)以內廷供奉授內務府郞中,到乾隆九年(一七四四)返回原籍松江婁縣(淸朝婁縣與華亭同爲松江府治,民國並入華亭,現改華亭爲松江縣),乾隆十年(一七四五)病故原籍。

十二月仕女景係繪事羅珍畫冊之第十四冊,見於石渠寶笈重編第四一二一頁:

繪事羅珍第十四,絹本,十二對幅,每幅縱一尺一寸六分,橫九寸八分,陳枚設色畫十二月仕女景,末幅款臣陳枚恭畫,鈐印二:「臣枚」,「恭畫」,對幅梁詩正題,末幅款題:乾隆歲在戊午秋九月朔臣梁詩正敬題,鈴印二:「臣梁詩正」,「蓬山恩永

乾隆戊午是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梁詩正在正月仕女景題詩:

一番花信動南枝,點點寒英弄雪姿,深院無塵人不到,暗香只有玉娥知。翠羽啁啾月色寒,橫斜一徑影交攢,看花索笑巡檐久,那顧華燈絳蠟殘。

看過這十二月仕女景冊頁之後,忽然想起這十二幅畫,好似曾在甚麼地方見到過,後來終於想起,當年離開北平家鄉時,曾經帶出北平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故宮週刊合訂本一冊,其中四一六期刊載「淸乾隆雕牙月曼淸遊」,就是利用陳枚十二月仕女景畫冊的稿本,再用象牙浮雕雕成「月曼淸遊」十二冊,分爲十二月景,在故宮週刊四一六期中說明:

淸乾隆雕牙「月曼淸遊」,原藏齋宮,共十二冊,分十二景,篆題「月曼淸遊」均爲高一尺二寸一分,寬一尺零一寸,厚一寸,款鐫末冊右下角,文曰:「小臣陳祖章、顧彭年、常存、蕭漢振、陳觀泉恭製」,分刻兩行楷書。各冊雕仕女,佈景設色精麗生動,絕勝畫圖。對幅雕淸乾隆御題詩句,均石靑沙漆地,字嵌螺鈿,或篆或隸,或草或眞。

正月題詞曰:春信侵尋檻外梅,倚吟秉燭共徘徊,輕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攜爐得得來。爛銀盤子上東牆,繡線花檠不讓光,翠娥無語含情處,一夜春風補短長。御題,鈐印二:「漱芳潤」,「乾隆辰翰」。

月曼淸遊是使用陳枚所畫十二月仕女景的畫稿雕成的,(其中二月景與三月景,十月景與十一月景互換)。而陳枚所畫十二月仕女景的正月景,又是使用了冷枚的畫稿,這其間對於畫稿相互使用,得到一個啓示:似乎淸畫院畫家所擬創的畫稿,並不一定歸屬原創稿畫家個人所有,如同今日公家的檔案一樣,需用時隨時調出,供作其他工藝品製作的圖樣。例如:淸宮原藏有唐人大禹治水圖一軸,(現仍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此圖曾交畫院臨摹,之後把原稿又移作玉雕圖樣,雕成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也是如此。

依照工筆畫創作的過程,每當構思成熟之後,先起草稿,草稿經過反覆修正,認爲完美無缺時,覆紙鈎摹,鈎得之稿,方爲完稿,至此起稿工作才吿完成,作畫時依完稿鉤勒賦色,則屬於技法部份,畫稿的創作才是畫家智慧的凝結,因此在傳統工筆畫領域中無不重視畫稿的創作。歷代畫院供奉作畫,照例先起畫稿,完稿送呈御覽核可之後,才可以動筆繪製。

淸朝畫院稱如意館,除繪畫之外,裱褙裝潢,雕琢象牙玉器及其他手工藝品製作也屬如意館,如意館又屬於內務府造辦處,從這種隸屬關係看來,畫院畫稿似乎可以由造辦處交其他工匠製造不同工藝品。

齊如山先生在他的全集中有一篇「如意館的畫」說:

如意館在文字中,則稱爲畫苑,宋元等朝已有之(按元朝未設畫院,明朝始恢復畫院)從前不必談,只談談淸朝情形。淸朝設立如意館,康熙乾隆皇帝,都想把他大發達一氣。他們的意思是幾乎與翰林院並重的,按翰林院乃爲國家儲備經濟人才的衙門,如意館自然不能比擬。但若按書法說,實在可以相提並論的,翰林院是個提倡書法的地方;如意館是個提倡畫法的地方。所以康熙年間的大畫家,多數都在如意館有差使。其時館中的人員,都不像翰林院的人都有官員資格,到時候或遇到機會都可升官,如意館則無此資格,故如意館的差使,不夠一個官衍。雖說如此,可是有許多人都願在此有個名義,第一皇帝之所以設此機關者因要提倡畫法,第二是,要與各大畫家親近親近,在殿堂上君臣不能隨便談繪畫,而此處則可以長談,大臣中能畫者,在此處可與皇帝多親近,自然升官的機會就較多,下級的人員,雖然不能與皇帝常說話,但旣常見皇帝,便也容易得到好機會,所以有許多人,在其他衙門有差使,而此處也巴結上一個名義,便由那一邊熬資格,此一處找機會,因這種情形,所以那一個時期如意館相當發達了若干年。

陳枚供職畫院,是以內務府郞中名義,在畫院服務,在服務期間最爲得意的作品應該是與孫祐、金昆、戴洪,程志道合筆繪製的「淸院本淸明上河圖」,這卷淸明上河圖可稱得是家喩戶曉,拍過電影,印過郵票,在傳世的衆多淸明上河圖之中,是最爲精工的一卷,完成於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十二月。

畫院作品大多沒有年款,陳枚的作品亦不例外,不過經過題識之後,多有題識年月,雖然並不一定是成晝年月,但對作品完成的先後的認定多少有些幫助,陳枚在畫院完成作品加以排比如後:

ž- 雍正二年,甲辰(一七二四)作「山川呈瑞」立軸(見石渠寶笈三編)。
- 雍正四年,丙午(一七二六)以供奉內廷授內務府郞中(見宋元明淸書畫家年表》)。
- 雍正六年,戊申(一七二八)作「寒林圖」(見宋元明淸書畫家年表》)。
- 雍正十三年,乙卯(一七三五)作十二景冊,納入繪事羅珍第十三冊(見石渠寶笈續編)。
- 乾隆元年,丙辰(一七三六)作「淸明上河圖」,與孫祐、金昆,戴洪,程志道合筆,稱「淸院本」(見石渠寶笈》)。
- 乾隆三年戊午一七三八作十二月仕女景册納入繪事羅珍第十四册石渠寶笈續編)。
- 乾隆四年,己未(一七三九)作耕織圖」四十六幅。(見石渠寶笈》〕
- 乾隆五年,庚申(一七四〇)作「慶豐圖」冊,與金昆、孫祐、丁觀鵬、程志道,吳桂合作(見石渠寶笈》)
- 乾隆七年,壬戌(一七四二)作「鴉飛馬健圖」(見宋元明淸書畫家年表》)。
- 乾隆九年,甲子(一七四四)作「丹台春曉圖」卷,與孫祐、丁觀鵬合作(見石渠寶笈》)

大約「丹台春曉」完成之後,陳枚就返回原籍松江婁縣,次年(乾隆十年)就病逝了。陳枚離職十七年以後,忽然傳出陳枚生前把最得意作品淸明上河圖的畫稿私自帶回南方,爲此造辦處行文,派員南下到陳枚家鄉調査,此事見乾隆宮中檔第〇一四二六二號奏摺稱:

奏,奴才薩載謹奏:爲遵旨査奏事,奴才於乾隆二十八年正月二十日,接到養心殿造辦處來文內開: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奉旨:此淸明上河圖,係陳枚所畫,恐伊回南時,將此稿子帶去,著薩載査明,有無之處回奏,欽此。奴才遵査陳枚係松江婁縣人,奴才奉文後,即專差妥人前往査問。茲據査得,陳枚於乾隆十年間在籍病故,並無妻子,止有胞弟陳桓,年已六十八歲,現在微業營生,向伊査問,據稱伊兄陳枚,久經物故,當年回籍時,曾否將淸明上河圖稿子帶回,實未曾見過,亦未聞說及,是以不知影響,今細査家中廢畫舊紙內並無此稿事實等因,奴才伏思陳枚忘故十有八年,無妻室又無後人,雖有伊弟陳桓,家中並無此稿,理合將奴才査過緣由恭摺奏明伏乞聖主睿鑒,奴才謹奏,乾隆二十八年二月十六日。

如意館對於用過的畫稿,照理都應該有專人妥爲保管視同檔案,事隔多年又懷疑畫稿被攜出宮外,何故如此,實在令人費解。旣然奉旨査辦,必然驚官動府,地方官吏狐假虎威的勢態也不難想像,被査問的陳枚胞弟陳桓,少不得要被問口供作筆錄畫押捺指紋,仍不算完結,還要在陳家捜査,翻箱倒櫃在所難免,幸好在「細査家中,廢畫舊紙」之中沒有査到什麼,假如陳枚生前廢畫稿之中,偶然有與淸明上河圖某處相似,陳桓必然會擔上罪名。

每當「淸院本淸明上河圖」展出之時,衆人圍觀讚嘆,恐怕沒有人會想到過,這卷畫背後還隱藏了多少不爲世人所知的事。

冷枚與陳枚,這兩位同名不同姓的畫院供奉,冷枚供奉於康熙朝,而陳枚則是雍正畫院畫家,二人時代不同個人際遇亦不相同,從十二月仕女景觀察,陳枚在畫院努力摹仿焦秉貞冷枚一派畫法,到乾隆初年畫技達到巔峯,遠超過冷枚的成就。
故宮月刊68期_圖一 故宮月刊68期_圖二 故宮月刊68期_圖三 故宮月刊68期_圖四 故宮月刊68期_圖五 故宮月刊68期_圖六 故宮月刊68期_圖七 故宮月刊68期_圖八 故宮月刊68期_圖九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68期,198811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