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從衛九鼎「洛神圖」談左袵服式

一、前言

從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名畫中,可以看出,南宋之後,元代繪畫趨向水墨,人物畫多用白描筆法。

衛九鼎所寫「洛神圖」,就是屬於這一類作品。「洛神圖」用筆柔靱遒勁,衣帶飄揚,線描流暢,遠山近水,淸秀淡雅。(圖一)

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三月間,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仕女之美」專題展覽,洛神圖」爲其中主要展品之一,由於這是衛九鼎傳世畫作中僅有的一幅人物畫,更覺珍稀。

畫中洛神身穿闊袖交領左袵服裝,古時左袵一向被認爲是塞外遊牧民族的服式,洛神爲何身著左袵服裝?或許作畫時用了反面畫稿?衛九鼎爲元代知名畫家,似乎不致有此疏誤。洛神穿著左袵服裝,係有意,抑或無意,謹就此一左袵問題試作探討,尙望不吝賜敎!

二、「洛神圖」的作者

洛神圖作者衛九鼎,爲西元十四世紀畫家,據夏文彥著圖繪寶鑑卷五:

衛九鼎字明鉉,天臺人,畫界畫,師王孤雲。(註一)

俞劍華著中國繪畫史及鄭昶著中國畫學全史,均將衛九鼎列爲界畫畫家。

衛九鼎作品傳世不多,據中國名畫集:元至正十二年(一三五二)曾作溪山樓觀圖」(註三)。此外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衛九鼎「洛神圖」及「溪橋蹇策」冊頁。「洛神圖」擬於下節詳述,「溪橋蹇策」收入唐宋元明畫大觀冊內,據石渠寶笈初編畫禪室著錄:

「唐宋元明畫大觀」,一冊凡十二幅,前六幅長條式,後六幅推蓬式。第十一幅「溪橋蹇策」,衛九鼎,宋箋本,墨畫,款署至正壬辰五月望日丹邱衛九鼎,下有「明鉉」聯印,右下方有「沈周寶玩」一印,左下方有「王時敏印」,「王濟鑑賞過物」二印,副頁文徵明題云:「漁家詰曲帶灣碕,山掩樓臺樓陸離,小蹇不嫌灣路永,一天斜日正供詩。」徵明又識云:「滄溪令君出示元人四畫,皆精好可愛,撫玩之餘,各賦一詩其後,壬寅十月二十又一日長洲文徵明識。」(註四)

衛九鼎與同時代畫家盛懋相交甚篤,可從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盛懋「江楓秋艇圖」衛九鼎題跋中得知,跋云:

子昭與餘交最早,往時一意仲美,茲幅人物,忽入趙吳興室中,而山以幽勝,水以拙勝,覺秋爽而迎人,只在几案間,雪公保重,毋使叔明見之,謂盛丈又持彼渭陽公麈柄也,至正辛丑十一月之望,天臺衛九鼎。(註五)

元初趙孟頫以書法融入畫法,注重筆墨修養,極力追求北宋以前繪畫上最高的成就。不但尊重筆墨,也不忽視繪畫技法,趙孟頫與同時代的畫家陳仲美、陳仲仁兄弟,彼此討論研究,將自己筆墨修養上的經驗,作了適當的傳達,藉筆墨的表現,詮釋出閑雅的風範,同時也接受了很多技法上的經驗,用以充實對物象的描寫,及傅彩設色的法則。(註六)

盛懋曾從陳仲美習畫,而陳仲美又是深受趙孟頫影響的畫家,「江楓秋艇圖」中的人物,也間接有了趙孟頫的閑雅筆意。從這一短跋中,可以得知衛九鼎對人物畫有相當認識,而且也融入了「旣尊重筆墨,又注重技法」的時代潮流。

元代人物畫,崇尙白描,自趙孟頫、錢舜舉之後,蔚爲風氣,如:何澄、顏輝、劉貫道、王繹、張渥,都有白描人物畫傳世。

三、「洛神圖」的流傳

洛神圖」是衛九鼎傳世作品中,僅有的一幅白描人物畫,最早見於明人吳其貞
畫記著錄:

衛明鉉白描「洛神圖」,紙畫一小幅,紙墨尙佳,畫爲佈景山水,用筆文秀,氣韻過人,爲逸品上畫,無題識,惟倪雲林題詩一首,識曰:「雲林子題衛明鉉洛神圖。」(註七)

「洛神圖」何時入藏淸宮,已不可考。據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著錄:

白描畫,無款,姓氏見題識中,左方倪瓚云:「淩波微步袜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健,善圖惟數衛山人。雲林子題衛明鉉洛神圖,戊申。」(註八)

按戊申已是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倪雲林此時應是六十八歲。圖中洛神闊袖左袵,肩負披帛,騰駕於雲霧之間。洛神爲何衣著左袵,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蒙古爲塞外民族,此種左袵服式,可能爲蒙古習俗。不妨再檢視同時代作品人物服式。

四、左袵服式的檢視

元代另一位人物畫家張渥,字叔厚,號貞期生,淮南人,擅長白描人物,曾臨李龍眠「九歌圖卷」,共分十一個段落,起首爲屈原像,次爲東方太乙,依次爲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有元代書法家吳叡書錄九歌並款題:「至正六年歲次丙戊冬十月,淮南叔厚張渥臨李龍眠九歌圖爲言思齊作,吳叡孟思以隸古書其辭于左」。(圖二)

圖中湘君、湘夫人、湘君侍從,均著左袵服裝,其他人物則爲右袵,如是則女性皆服左袵,男性悉爲右袵。

李龍眠九歌圖原本,未得寓目,然而張大千居士曾藏有趙孟頫臨李龍眠九歌圖,圖中人物均爲右袵,無一左袵者。

此外元初人物畫家何澄,晚年作品歸莊圖卷,寫陶淵明歸去來辭詩意,人物作白描,畫中男性皆左袵,女性則右袵,與張渥九歌圖恰好相反。(圖三)(註九)
元代壁畫保存完整者,首推永樂宮壁畫,其中女性神明及道童,多著左袵服裝。(圖
四)

山西洪趙縣廣勝寺,元雜劇人物壁畫上有「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其中也有左袵服式。(圖五)

內蒙古赤峰三眼井出土元墓壁畫,其中人物有左袵服式者。(圖六)

山西太原小井峪出土元墓壁畫,其中人物亦有左袵服式者。(圖七)

元代服式似乎無分男女,均可爲左袵。上溯五代、遼、金、契丹、女眞族人也都習慣於左袵服式。

五代契丹籍畫家胡瓌的作品卓歇圖」,畫中女性著左袵服裝。(圖八)

遼史儀衛志:藩漢諸司上並戎裝,衣皆左袵,黑綠色。(註十)

遼之婦女服飾,其上衣稱團衫,顏色用黑紫紺諸色,服飾直領而左袵。遼之男子服飾:遼主田獵以幅巾爲擐甲(卷袖出臂),侍御者服墨綠之衣,其衣式皆左袵。遼主所部之兵,有皮室軍三萬人皆爲精兵,作髠髮左袵,及其部之勃海騎兵亦髠髮左袵。(註十一)

外蒙古庫倫出土遼墓壁畫,畫中有髠髮左袵人物。(圖九)

河南焦作出土金代墓葬壁畫,畫中有直領團衫上衣左袵服式。(圖十)

從以上資料顯示,左袵服式,自五代、遼、金、元、契丹、女眞、蒙古等塞外民族,普遍使用。甚至部隊官兵亦以左袵爲制式服裝,元代承襲了這種服式,全國各地也都受到左袵影響,波及人物畫中的服飾,無形中也有左袵服式出現。

五、結語

現代婦女時裝,習慣於左袵,衣服鈕扣亦向左扣,以此分別爲男用或女用,如男用服裝鈕扣則向右扣。

古時對於衣冠髮式,均有定制,婦女已婚未婚可自髮式區分。左袵一向被認爲化外蠻夷服式,有別於中原,古人對衣冠髮式異常重視。

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金代服飾,衣作左袵,剃頭頂髮,留顱後之髮,繋以有色絲條,作辮髮而垂肩,自金人進入原爲宋朝地區後,即逼宋朝臣民照金俗髠髮,並於天會間(
一一二三)下令削髮,有不如式者死。(註十二)

這和滿淸入關,強令百姓剃頭留辮,情形相似。元代畫家如衛九鼎、張渥、何澄,畫中出現左袵服式,是否也是受了意識形態的脅迫,非如此畫不可? 一時尙難以查考。

不過人物畫,應該是不同於人像畫,畫像古稱寫眞,必須要以寫實的筆法表達,求其眞實。人物畫則是以人物爲畫題的繪畫,但求神似,而不一定要求眞實,嚴格說來應屬於寫意。

此地所講寫意,是針對寫實而言,並非專指大筆揮灑。即使筆法再細緻,所寫並非眞實,是以形寫神,都應該屬於寫意。

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芒履非塞北所宜,牛車非嶺南所有,詳辨之古今之物,商較風土之宜,指事繪形可驗時代,其或生長南朝不見北朝人物,習熟塞北不識江南,江南山川遊處江東,不知京洛之盛,此非繪畫之病也。(註十二)

元人衛九鼎,寫洛神圖,畫中洛神寬袍大袖,肩負披帛一似晉唐服制,交領左袵又係元代習俗,洛神旣爲神話人物,自然不是寫實作品,應視爲寫意之作,其筆墨飛揚,充份表達洛神賦意趣,足以贏得會意的欣賞,左袵「非繪畫之病也

一、  夏文彥著圖繪寶鑑,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
二、  兪劍華著中國繪畫史,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叢書本。鄭昶著中國畫學全史,中華書局民國四十八年出版。
三、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記載,民國六十二年文泉閣出版社出版。
四、  石渠寶笈初編,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六十年出版。
五、  同註四。
六、  參閱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元四大家,民國六十四年初版。
七、  吳其貞著書畫記,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出版。
八、  同註四。
九、  張渥臨李龍眠九歌、何澄歸莊圖,均見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之藝苑掇英第六期。
十、  參閱沈從文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民國七十年,龍田出版社出版。
十一、         參閱周錫保著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章遼代服飾,民國七十五年,丹靑圖書公司出版。
十二、         同註十一。
十三、         唐、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論南北時代」,見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民國六十四年,華正書局出版。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一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二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三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四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五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六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七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八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九 故宮文物月刊120期_圖十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120期,19933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