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令圖的八月景,寫中秋賞月。古人每以玩月、賞月、吟詠酬唱、酌酒淸歌,歡渡中秋,淸朝以後,以歲首、端午、中秋,爲一年之中三節,中秋成爲重要節令。
由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各種神話,把中秋點綴得多彩多姿。大約在明朝又傳出「八月十五殺韃子」,是利用月餅傳遞信息的故事,月餅名聲大噪,成爲中秋不可缺少的食品,而且相互餽送,成爲中秋禮品之一。
明朝劉若愚撰《酌中志》稱:
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耦,互相餽送,西苑蹗耦。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稱: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前,琴瑟鏗鏘,酌酒淸歌,以卜竟夕之懽。
十二月令圖的八月景,露臺中秋賞月情景與《東京夢華錄》中「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前,琴瑟鏗鏘,酌酒淸歌,以卜竟夕之懽」,頗爲相似。
綜觀畫中建築,可分兩組,兩組建築用遊廊貫串。畫幅下方爲前廳之一部分,自左下角起爲前院,此時正値有客來訪,主人迎客互揖,後隨小僮僕,攜帶應節禮物,升階登堂。
遊廊之中有僮僕二人合力擔一圓籠,另一人捧食盒,往後院運送食品。此時明月已升空,院中有婦女五人及幼童二,倚牆望月,相互呼應,人物刻畫極爲生動。
後院遊廊盡處,起一高閣,閣分三層,前接露臺,高閣之二三兩層自成爲四角攢尖頂重簷高閣,四面懸掛湘竹堂簾,最上層已將窗戶全部卸下,便於賞月。閣內有十七位女士吹彈樂器助興,閣外露臺有六位文士賞月,橫設一長棹羅列酒食,五小僮侍酒,其中兩位文士立於露臺之前,相對吟詠賦詩。
前後院落均植桂樹,桂花陣陣飄香。遊廊近處種植鷄冠花,鷄冠花爲北平人家祀月祭品之一,按北平人家中秋節以鷄冠花及毛豆莢祀月。
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稱:
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節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餽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鷄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眞所謂佳節也。
讓廉撰《京都風俗志》稱:
至望日,於月下設鮮果月餅、鷄冠花黃豆枝等物,人家婦女拈香先拜,男子後拜,以婦女屬陰,故祭月先之,此取義之正也,禮畢,家中長幼咸集,盛設瓜果酒肴於庭中,聚飮謂之團圓酒。
北平諺語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祀月例由家中女主人主持,年終祭灶王則由家中男主人主持。北平人家中秋祀月照例擇「月光神禡」,即木板印製之月宮圖像,圖中有廣寒宮和玉兔搗藥,中立嫦娥。神禡設立於月出方向、陳列瓜果月餅,鶴冠花和毛豆枝插入花瓶,然後焚香叩拜,家中如有兒童,必購買「兔兒爺」亦一同衲入祭祀。
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稱: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搏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免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
徐珂撰《淸稗類鈔》稱:
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値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兔兒爺」雖然也有人在中秋夜供養,但事後仍不免淪爲兒童玩物抱進抱出,與其他神像高踞神龕之上大有分別。北平諺語:「八月十五兔兒爺 - 得吃得喝」,意謂「兔兒爺」只有八月十五這天才能有得吃有得喝。
「兔兒爺」雖然得不到應有尊敬,在洋娃娃尙未流行之前,北平四郊很多製作「兔兒爺」的工廠,確也風光了很多年。據已故白中錚敎授吿知,「兔兒爺」的做法,先用膠泥黏土 ,再用舊式毛頭紙廢帳本搗成紙漿,混入黏土塑造「兔兒爺」原型,兩隻兔耳朶另外塑,事後拼裝。原型經過整修晾乾後,塗一層漆陰乾。原型製成,據以翻模製笵,笵亦用混入紙漿黏土製做,多以前後兩塊笵製做成兩半,然後再拼合爲整體,經過修飾陰乾,上彩描金,最後上一遍桐油即吿完成。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55期,1987年10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