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七夕乞巧_十二月令圖的七月景

今年因爲陰曆閏六月,時序進七月之時,已經是立秋以後的處暑,雖然已是秋季,本省氣候仍未見涼爽。在本省民間習俗,七月該是最忙碌的月份,全省各地家家擧行中元普渡,各式宗敎活動,此起彼落。彰化鹿港,是保留固有習俗最多的市鎮之一,在這整個七月裏,毎天都有不同活動,這些活動集成一首歌謠: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初六塗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馬祖宮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二十後寮仔,二十一後車路,二十二船仔頭,二十三街尾,二十四宮後,二十五許厝埔,二十六牛墟頭,二十七安平鎭,二十八蠔子寮,二十九通港普,三十日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食無(血肖)

鹿港普渡拜拜,一直到八月初一才算盡興,由此可知本省對中元節的重視,祭祀之隆重,祭期之久遠,堪爲各省之冠。

十二月令圖七月景,並沒有以中元普渡作爲畫中主題,因爲北平中元節祭祀,僅限於寺廟擧行盂蘭法會,而民間只有兒童於中元之夜燃蓮花燈而已。畫院畫家奉勅作畫,必先擬稿,稿本呈送御覽之後,方開始動筆,是爲定例,自然不宜將盂蘭法會,放焰口,超渡亡魂,列入畫中。七月中更富詩情畫意的,莫過牛郞織女七夕相會故事,和女士們七夕乞巧游戲,宜於入畫。

十二月令圖七月景,以乞巧爲主題,畫中構圖,採取對角線,由游廊與月臺作斜線式接連,斜線以下是湖水,與最前方涼亭是爲近景,斜線以上是庭院軒堂是爲中景,遠山雲氣林鳥則是爲遠景。庭院樹木以梧桐爲主,襯托出初秋景象。人物配置,則一反男士在前堂,女士居後院的常例,十數位女士齊集月臺,進行乞巧游戲,男士則在庭院中軒堂內吹彈作樂,院中種植葡萄已結實累累。北平一般家庭,多在院中種植葡萄或藤蘿,故舊傳說,七月初七日夜靜,坐於葡萄架下,可聽得哭聲,此即牛郞與織女相會之時,據京都風俗志稱:

七月七夕,人家多談牛女渡河故事,或云是夜三更,於葡萄架下靜聽,能聞牛女隱隱哭聲。

月令圖中七月景,葡萄架入畫,想必也是爲了附合這一傳說。畫中遠山一片雲氣,三五喜鵲栖於枝頭,畫者有意暗示,今夜負責鵲橋搭築的喜鵲,此時似乎已經開始集結待命之中。

乞巧是畫中主題,月臺上設置棹案,左右各立一戳燈,乞巧仕女齊集棹前,乞巧游戲如何進行,自古至今亦有不少變化,據劉若愚撰酌中志稱:

七月初七,七夕節,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七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七巧針。

陶宗化撰元氏掖庭記稱:

九引堂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采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爲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劉侗撰帝京景物略稱: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搥,細如線,直如軸蠟,此拙徵矣,婦或嘆,女有泣者。

晚淸讓廉撰京都風俗志稿稱:

穿針乞巧,今皆不擧,惟六日晚間設水碗於花下,七日中午,婦女以細紙拋水中,視其影形,以拈拙巧。

早年穿針乞巧,似乎是一種競賽游戲,並無占卜拙巧意味,後世拋針乞巧,甚至更變爲以細紙拋水中乞巧。

乞巧的實際情形是如何?曾執敎香港中文大學唐石霞女士,在滿淸退位之後,一度曾在紫禁城淸宮居住,光緖帝之瑾貴妃已尊爲太妃,是唐敎授之四姑母,故常留居後宮,陪伴四姑母瑾太妃,夏季則住建福宮,曾經有一篇記述宮中乞巧的經過,發表於香港出版今日世界半月刊:

我還記得,那天到了薄暮時候,太妃準備帶我到西御花園的山上去乞巧。宮監宮娥手裏提着銅爐紗燈在前引路,宮女們手擎羽扇用品在後面跟隨,我們便在爐香飄渺之間來到山上。

這山上有座露臺,露臺後面有一個雕樑藻繪的亭子,綵棚便是搭在這亭子旁邊,棚前早列下桌椅,並且那裡已先有宮娥圍著一列長桌,正在整理上供用的瓜果。地下放了一個黄色錦墊,上繡著金線飛龍,這便是當年皇家徽誌。

忽見宮娥來稟報,星斗出齊,請太妃上香。於是太妃携了我的手,帶領衆人,一齊向綵棚走去。這裡燈燭輝煌,太妃便盥手上香,焚香拜過雙星,此後便該是乞巧了。

太妃帶了我來到攔杆旁放著的玉石鉢前,這鉢上刻的是雲海飛龍,鱗甲生動,是多年前的古物,那天爲了擲花針,從前一天便貯滿淸水,又用一方珠羅紗罩在上面,那是爲了防止飛蛾和灰塵落了進去。

我隨着太妃來到鉢前,這時綵棚下的許多宮娥也走攏上來,只聽一片歡笑聲音,太妃從宮女歡祿手中拿的松枝上,折了幾個松針下來,然後又細細挑選了一番,才遞給我一根,讓我扔到水裡。我笑嘻嘻的將松針接過來,便倚在缸沿上,手拈松針,端肅的向空中禱吿:希望這是一隻繡花針,說完便手一撒,松針就浮在水面上了。這時水正映出天上的新月,晶瑩澄澈,借着月光,水中顯出來的是一個淸晰纖細的影兒,那幾個宮女早已歡呼著:「是一根繡花針!」

這一段記述是民國九年七月初七日,淸宮瑾太妃與唐石霞女士乞巧的經過,所說的西御花園,就是建福宮花園,屬於紫禁城外西路。這座建福宮花園,以延春閣爲主,前有假山圍繞,山上有積翠亭,丁觀鵬所畫「太簇始和」,就是此處,筆者曾於民國七十五年二月三卷十一期故宮文物月刊中爲文介紹,不幸於民國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一塲大火,西御花園被燒毁,至今仍舊是一片廢墟!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53期_圖一 太簇始和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53期_圖二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53期_圖三 太簇始和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53期_圖四 西御花園_故宮文物月刊53期_圖五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53期,19878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