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暑,千頃荷塘,碧波蕩漾,或泛舟採蓮,或水榭招涼,或臨水垂釣,倶是銷夏最佳方法。十二月令圖之六月景,即佈成綠柳荷塘,水閣涼亭成爲一幅荷塘淸暑圖,足以令人忘卻苦夏。
圖畫採用一貫對角線佈局法,以左下角作爲近景,佈置坡石柳樹,右首爲院門,門樓爲院中柳樹摭去一半,自門外走入二僮,共抬一陶甕,二門處有一人貯立,右手背執一扇,左手向二僮招示,二門以內置一長几曝曬書籍,四僮正自屋內分批捧書至几前,几上陳列曝曬書籍。故都風俗,每年六月六日曝曬藏書,謂不生蟲蠹。此時內府皇史峸,照例曝曬列聖實錄,御製文集。諸寺廟亦各自曬經,並舉行曬經會廣結善緣,月令圖將曬書風俗亦納入畫中。
二門以內築有籬笆花帳,作爲內外宅分界,進入花帳帳門,則屬內宅。內宅後樓上一男四女,各執一扇拂暑,樓窻卸卻,遠處水中荷花,飄來陣陣荷香。樓後走廊中,一仕女抱小兒,向樓下探身,樓下一仕女高舉一蓮蓬指向樓上小兒,兩相呼應,極爲傳神。
進人二門內向右轉,有一涼亭三面環水,亭中有一少年倚攔執竿垂釣,旁置一水盆,釣得魚兒放入水盆中,二小童正凝視水盆中魚兒游動。
荷塘佔整幅畫近二分之一,荷花盛開,荷葉略嫌稀疏,兩艘小艇各乘四人,採折荷花蓮蓬,遠處有一支撑涼棚遊艇,艇中坐二高士,船娘搖櫓前進,頗有江南遊湖情趣。對岸臨水建築成排房舍,綠柳濃陰處隱約可見一段長堤,堤外水塘,以國畫中貫用的虚遠筆法「淡出」。
故都北平北海及中南海荷花最盛,昔年爲「西苑」三海,亦稱太液池。「金鰲」「玉蝀」橋以北爲北海,以南至大木板橋爲中海,再往南即南海。每年夏季遍植荷花,曲池淸波,綠葉丹華,極爲茂盛,每當行人途經「金鰲」「玉蝀」,不由得留連忘返,翠蓋紅幢,臨風招展,一望無際。
中海以「瀛秀園」爲中心,昔年爲皇帝駐蹕之所,淸末西太后亦常住此處,東南有「勤政殿」,北有「紫光閣」,武會試時,皇帝在閱馬歩箭。中海水中築有一亭,名曰「水雲榭」,內有乾隆帝所題「太液秋風」石碑,太液秋風爲燕京八景之一。(按八景爲:瓊島春陰、太液秋風、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盧溝曉月,金台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
朱彝尊曾有一首「早秋水雲榭詩」云:
殘暑秋逾熾,涼風午乍催。微波蓮葉卷,新雨豆花開。宛轉通橋影,淸冷傍水隈。夕陽山更好,金碧湧樓臺。
「西苑」三海原爲御園,一般百姓不得擅入,民國以後改爲公園,任人遊覽,北海荷花繁盛,可以划小舟注來其間,其樂無比,對對情侶每乘小舟划入蓮塘,宋人「採蓮詩」云:「莫向荷花深處去,荷花深處有鴛鴦」,頗耐人回味。
早年一般百姓不得進人西苑,另有積水潭、什刹海亦賞荷銷夏之所,乾隆間瀋榮陞撰《帝京歲時紀盛》稱:
帝京蓮花盛處,內則太液池,外則城西北隅積水潭,植蓮極多,名蓮花池。
積水潭賞荷,至同治間轉移至什刹海,據《燕京歲時記》稱:
什刹海俗呼河沿,在地安門外迤西,荷花最盛,每至六月,士女雲集,然皆在前海之北岸,他處雖有荷花,無人玩賞也。
蓋德勝橋以西者,謂之積水潭,又謂之淨業湖,南有高廟,北有匯通祠者是也。德勝橋以東,昔成親王府,今醇親王府,前者謂之後海,即所謂什刹海是也。三座橋以東,響閘迤左,謂之前海,即所謂蓮花泡子者是也。
今之遊者但謂之什刹海焉,凡花開時,北岸一帶風景最佳,綠柳垂絲,紅衣膩粉,花光人面,掩映迷離,直不知人之爲人,花之爲花。
按《日下舊聞考》:積水潭淨業湖一帶,古名海子,園亭極多,有蓮花社,蝦米亭、鏡園、漫園、楊園、定園諸勝,今皆析爲民居矣。
什刺海至抗戰勝利光復之後,荷花依然,毎年自端午日起至中秋節止,沿岸搭設涼棚布幔,以爲露天茶座,售新鮮蓮子、核挑、菱角、白花菓耦,各式小吃,及百戲游藝節目,爲銷夏最佳去處。
十二月令圖中之六月景,所寫荷塘淸暑,作者爲盛淸畫院高手,畫中荷塘亭臺不似西苑三海,彼時什剎海尙未如今日繁盛,是否即積水潭附近亭園如鏡園、漫園、楊園、定園諸勝,或爲圓明園中某處佳境,未可知也。
月令圖所畫荷塘,花繁葉疏,西苑三海所植荷花,臨風招展,荷葉極盡舒卷,燕京八景中「太液秋風」因此而得名。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名畫之中,有一幅名爲「太液荷風」,是宋朝馮大有所繪絹本紈扇形册頁,爲「宋元集繪册」之第九開,畫紅白荷花盛開,荷葉俯仰向背各盡其態,鴛鳧穿梭往來,空中蝴蝶燕子,水面浮萍密佈,册頁對幅題詩:
宮連太液見滄波,暑氣微淸秋意多,一夜秋風蘋未起,露珠翻盡滿池荷。
「太液荷風」與「太液秋風」,雖只一字之差,此太液卻非彼太液,馮大有之「太液荷風」,確眞個寫出「荷花深處有鴛鴦」。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51期,1987年6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