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北平的茶館

自從國民政府遷到南京之後,北京改爲北平。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到台灣,北平又改回叫北京了。當年叫北平的這段日子,正逢二十世紀後半,北平的社會說新不新,說舊不舊,生活中仍有很多舊習俗,有錢人穿西服坐汽車的畢竟是少數,穿長袍馬褂見人作揖的人仍是佔多數,小市民的生活依然清晨早起出門「遛彎兒」散歩,找個自已熟悉的茶館,沏一壺茶,跟朋友山南海北的閒聊一陣,牆上雖然有紅紙條貼著「莫談國事」,言談中也離不開時事新聞。北平大街小巷都有茶館,上茶館成爲北平人生活的一部份,無論行業幾乎都離不開茶館,很技術工人如:泥瓦匠、木工、廚師、仲介牙行、收買舊貨的,茶館是他的聚點,稱爲「口子」。或耍手藝的技術工人,都到「口子」上去叫,舊式婚喪禮儀,需要大量充當「陣頭」的人,喜轎迎親必有旗鑼傘扇、金瓜、鉞斧、朝天鐙,儀仗執事,需要很多人列隊遊行,出殯需要的人更多,這些人各有頭目人,到「口子」去找,用多少人都能找到準時集合不誤事。紅白事辦酒席,自請廚師,也是在「口子」上找,談定菜色辦多少桌,比鈑莊外燴便宜很多。

房產仲介,北平叫「拉房縴的」,業者稱「縴手」,無論買賣房屋和租賃房屋,都是在茶館談,俗說:「十拉九不成,換著就不輕」,「拉房縴的」很難得一談便成交。一旦成交,便有「成三破五」的傭金可得,所謂買主要出房價百分之三,賣主要出百分之五,總共可得房價百分之八的傭金。

收買舊貨,北平叫「打鼓兒的」,他們手持銀元大小的小鼓,用一根粗竹籤敲打,發出清脆的聲音,臂挾藍布包,走街串巷,收貿舊貨。北平有很多滿族旗人,滿清皇朝退位,不再發放錢糧,無所事事又不事生產,家道中落,出身府第仍不知節儉。數不盡珍玩,信手變賣,不願公開變賣,便由家人叫「打鼓兒的」進宅,這些「打鼓兒的」個個穿著整齊,他們也有鑒賞力,收買文玩轉給琉璃廠古玩鋪。

從茶館活動的茶客各色人等都有,可以想見北平人的生活,一半是泡在茶館裡,他們靠茶館生活,茶館靠他們生存,仔細分析,茶館也有不同類型。

最典型是清茶館,設備整齊,八仙桌四面有木凳,服務周到,門外搭天棚,高掛茶名木牌下垂紅布穗,遠遠就看見那是一座茶館,黎明五點鐘開始營業,早晨遛鳥兒的,提著鳥籠就來了,進門取下鳥籠布罩,把鳥籠掛在天棚下,沏上茶聽鳥叫,此起彼落,享受這山林野趣。到中午時分,又換了一批茶客,「拉房縴的」、「打鼓兒的」、商業「牙行」的經濟人,放高利貸「印子錢」的人都到了,大家互通資訊交換情報。

另一種是書茶館,下午開始營業,直到晚上九點以後,茶館約說評書或唱曲藝人表演,茶客多是退休閒散沒有工作壓力的人來喝茶聽說書消遣,每當表演一個段落,略作休息向茶客打錢,一枚兩枚銅元即可,如果沒有零錢,可以在茶館兌換小竹牌作為代幣,一兩角錢可以在此消磨一天。

書茶館又有一種名為坤書館,有女演員演唱大鼓,時調小曲各種曲藝,每曲唱完打錢,這些都是年輕初出道的演員,借地實習磨練經驗。

設備比較差的是棋茶館,備有棋具,只收茶資,每天下午營業,入晚散去。

茶館之外還有很多茶棚,在定期廟會營業,每年夏季在什刹海北岸形成一條茶棚走廊,坐在茶棚面對盛開荷花,耳邊不住蟬鳴,不時有人出售採下的蓮蓬、鮮菱角叫賣,北平稱爲「河鮮兒」。北海公園沿岸和中山公園古柏林下,也擺設茶座,逸趣風雅又非一般茶館可比。

北京近年改革開放,前門外出現一家老舍茶館,以體會老北京生活來招攬觀光客,事先購票每票百元,舞臺表演戲曲節目,與早年北平茶館相去甚遠矣!



原文刊於河北平津文獻第三十四期,200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