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放去大隆探親,筆者曾不祇一次去北京看望親友,毎次從北京機場坐上車,不由得要問:「到了東直門沒有?」雖然早知道東直門已經看不見了,總是覺得沒有到東直門仍是在郊外,還沒有進入北京市區。
多年前在台灣讀到侯榕生女士的大作《北京歸來自我檢討》中說她初回北京,在車上問司機:「同志!我們到了那兒啦?」,「快到東四牌樓大街了。」,「我們從甚麼地方進的城?」,「東直門!」,「城呢?」,「拆了!」她想著怎麼沒看見到東直門就快到東四牌樓大街了?可是她沒想到連東四牌樓也不見了。她對北京的懷念累積了多少年,頃刻之間消滅於無形。隨後她那幼時最熟悉的崇文門也沒有了,那種落寞的心情,不禁獨言自語:「城沒有了,城樓也沒有了,你認命吧!」北京的城,在北京人的眼裹和生活是分不開的,城拆了,也拆散了北京人的生活。
當年對城牆的存廢,聽說也開會討論過,出席會議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對改造舊城牆提出一個計劃,考盧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闢爲登高遊憩的地方,登城的馬路,騎馬乘轎都可以上去,小型汽車把坡度略加修整也可以開上去當無困難,城外護城河加以修砌,注入清流,通植荷花,城牆設茶座,夜間佈置彩燈,成爲一個極具特色的環城公園。從空中鳥瞰,給北京戴上一條璀璨美麗的項圈,來北京觀光的中外人士,看過雄偉的萬里長城,再到城垣公園飮茶,成爲北京觀光的一大特色。計畫雖然提出了,但終於敵不住「破四舊」的口號,北京城依然被拆了,眞的只有認命了。
兩年前去北京,住在古觀象台附近一家飯店,清晨早起,外出散步,信步走到東便門,看到東南城角,居然還有一段沒拆完的城牆,城牆上還有角樓依然健在,此處劃爲公園,照章買票登城牆,進入角樓,頗有他鄕遇故知的感覺,城牆上城磚殘破不平,遺有古代鐵鑄大砲一尊。角樓內有人舉辦畫展,不及久留,返回住所,下午去王府井大街購物,路邊有人招攬乘車去看皇城,記得皇城早已拆了,何來皇城之有?原來在東皇城根這地方新建起一面黃瓦朱牆的皇城,供遊客觀賞而已,皇城沒有垛口 ,城牆上沒有警衛,實際上它不過是圍繞紫禁城的院牆,也有四門,南面是天安門,北面是地安門,東面是東安門,西面是西安門,現在只剩天安門了,不過在天安門正前方尙有一座中華門(明朝叫大明門,清朝叫大清門,到民國改爲中華門)中華門到天安門之間有千步廊,如今已全部拆除成爲天安門廣場,皇城其他的門早已不存在了。
北京的城垣分內城、外城、皇城、紫禁城,共計四套城,前清時代內城住旗人,外城住漢人,各有不同衙門負責治安。內城有九門提督,外城有巡城御史。北京人常說:「裏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是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內城城門開關時要敲打鐵鑄雲板,謂之「打點」,內城九門之中只有崇文門不「打點」是敲鐘,其他八門是敲雲板「打點」。
毎座城門都建有城門樓,城門樓正前方有箭樓,城門樓和箭樓用城牆圍起稱爲甕城加強防禦,形成兩道防線。箭樓有很多箭窗,每窗有弓箭手臨窗發射弩箭,城角的角樓同樣也是有很多箭窗,有禦敵功用。
城摟與箭樓之間圍起甕城,進出城必須繞道甕城兩側邊門,車輛更是不便,現在的城防已不靠弓箭刀搶,甕城已失去防禦價値,爲了疏通行人車輛,遂被拆除,認爲是合理的,但是把城全部拆完,就顯得沒道理了。世界各地觀光客來到北京都想見識一下,「大圈圈中有小圈圏」,代表古代帝都的城垣是甚麼樣子,新建一段皇城城牆因而誕生了,幸好還有完整的紫禁城可以滿足觀光的慾望。
最近又一次去北京,乘車途經東便門角樓依然縱立城上,發現原已殘破城牆,從東向西延長復建,利用舊城磚重修城牆,爲何又重修城牆,不得而知,如果今日重修城牆的作爲是對的,那麼拆城的作爲就是錯的了,然而不論是否昨非今是,相信北京的城垣已經難以恢復了。
原文刊於河北平津文獻第三十三期,2007年1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