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北方嚴寒的冬天,常常在一夜北風過後,次日淸晨隔窗看到外面一片皚皚白雪,屋外一片銀白,成爲粉粧世界,令人感到興奮。十二月令圖的作者,就把握了這個主題,以雪景作爲臘月的景象,並且還刻意設計出以松竹梅象徵「歲寒三友」作爲主要配景,同時也暗示「瑞雪豐年」的太平盛世。
畫從右下角起,有帶雪坡石,在三棵形如虯龍的蒼松,坡石後面則是密密的靑竹。由一段矮牆圍成的院落,內有積雪的疊石假山,迎門爲一座平頂式穿堂過廳,廳前站立三人,觀看兒童作踢石球遊戲。踢石球以兩球相交擊爲勝,據《燕京歲時記》稱:
十月以後寒賤之子,琢石爲球,以足蹴之,前後交擊爲勝,蓋京師多寒,足指痠凍,兒童踢弄之,足以活血禦寒,亦蹴踘之類也。
穿堂過廳之左首一棵老幹抽條梅花,枝頭已經吐蕊。右首松竹之後,有兒童作踢毽遊戲。再後則三間靜室,室內幾上放置一花瓶,瓶內供養似爲冬季山茶花。旁置炭盆作爲取暖之用。北方冬天天寒多燃起火爐驅寒,在西式火爐尙未流行起用之前,取暖使用火盆及壎籠,兼用手爐、腳爐,或燒暖炕。北平故宮很多宮殿都設有火牆,地下有火道。在廊簷下設有「燒火
洞」,洞內砌有磚爐,或放置燃好火爐,把「燒火洞」蓋起,地下有縱橫火道,可以傳送暖氣也可以排煙,可使得整個宮室溫暖。
走進穿堂過廳,迎面一座勾連搭式廳堂,正廳內已燃起火盆,衆人圍爐取暖。院中尙有積雪,僮僕正齊手除雪,兒童趁雪未淸除之前,合力堆塑雪獅。院內亦有含苞待放梅花,一僮捧花瓶,瓶中插滿新折梅花。正廳旁有夾道,夾道小門可以通往鹿園。
正廳左首有一幢西式建築,圍牆爲中國傳統式,覆有牆瓦,院門卻爲西式門樓,門旁有參天古松一株,院內西式樓房爲二層建築,惟畫中僅出現一角。
中國之有西式建築,圓明園之西洋樓首開風氣之先,西洋樓是一組西式建築的總稱,位於長春園北部,「諧奇趣」是西洋樓中主要建築,多用白石細雕,石柱柱頭柱身採用羅馬式,其宏麗喬皇,聞名中外,與法國凡爾賽宮,合稱爲世界園林史兩大奇觀。
「諧奇趣」前,建有大型噴水泉一座,當時稱爲「大水法」,「大水法」與西洋樓的建築設計,與工程監工,都是當時由在中國服務的西洋敎士:蔣友仁、郞世寧、王致誠、馬國賢、艾啓蒙、潘廷璋等人擔任,從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動工,至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完工。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秋季「大水法」開始噴水,造成宮廷園林中空前奇蹟。這些精美建築,可惜在咸豐十年(一八六〇)燬於英法聯軍。
十二月令圖是乾隆朝畫院供奉們集體創作,當時皇帝對西式建築極感興趣,月令圖則是以園林景色爲主,畫中有意的出現西式建築,藉以迎合皇帝喜好,也是可以想到的。此外淸院本淸明上河圖,亦是乾隆朝畫院作品,圖中也插入了西式建築,倶是同樣的道理。
在西式建築院中有一處葉形門,跨過葉形門即是鹿園,鹿園左首有一片竹林,園中蓄養梅花鹿數十隻,其中兼有一、二白鹿,鹿有坐、有臥、有相追逐者。鹿園右首爲一精室,室內設書棹,一人坐棹前,隔窗望鹿,一鹿亦向窗前伸頭張望,另有數隻圍繞窗前不去,狀似乞討食物,甚爲可愛,園內梅花開放,竹林內亦有鹿巡行,此情此景憶及唐人詩句:「待侶傍花久,引麛穿竹遲,經時踣玉澗,盡日嗅金芝,爲在石窗下,成仙不自知。」
俗謂鹿能通督脈,又食良草,其肉與角對人身均有補益,自古稱爲仙獸,爲純陽多壽之物。滿淸皇室每當歲暮,照例以鹿賞賜王公大臣,據《燕京歲時記》稱:
每至十二月,分賞王大臣等麅鹿,屆時由內務府知照,自行領取,三品以下不預也。
最後進係後宅,爲二層樓房,院中也正淸除積雪,女眷兒童趁雪霽走向室外。遙望遠處層巒積雪,山無寸碧,河水早已封凍,氷上出現氷床渡人。氷床很像聖誕老人所坐的雪橇,唯不用鹿駕,而是由人拉繩索牽引,在氷上滑行,也有人用篙撐,滑行速度更快,亦叫拖床。據《帝京歲時紀勝》稱:
太液池之五龍亭前,中海之水雲榭,寒冬氷凍,以木作床,下鑲鋼條,一人在前引繩,可坐三四人,行氷如飛,名曰拖床。
《燕京歲時記》亦稱:冬至以後,氷澤腹堅,則十刹海、護城河、二閘等處皆有氷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以木爲之,腳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至立春後則不可乘,乘則甚危,有陷入氷窟者,而拖者逃矣。近日王公大臣之有恩命者,亦准予西苑門內乘坐拖床,床其華美,上有寶蓋如連篷,可避風雪。
乘坐氷床在氷上滑行,坐時間愈久,愈覺寒冷,反不如溜氷,溜氷愈久,則愈覺暖和。
在北平溜氷運動很普遍,溜氷場亦多在露天,如中南海、北海、中山公園,都有很廣闊室外溜氷場,有專人維護場地,危險地帶插上禁止接近標幟,如遇風沙,氷面沾上浮土,則必須使用大型鐵皮簸箕,上面加上少許燒紅木炭,用繩子在氷上引牽,把氷面燙化,由於天氣冷,氷面隨燙隨凍,浮土除去,氷面又現光滑。
抗戰時期經常出沒於北平各溜氷場,有一位吳桐軒老先生,留著白鬍鬚,穿一身黑色短裝,繫白色腰巾,進場溜氷,腳穿中式棉鞋,一付鐵片豎立在鞋底上,用布帶將鐵片綑綁牢固,各種花式行動自如,據說吳老先生曾在慈禧太后御前表演過。
溜氷在滿淸時代叫「滑擦」,據《帝京歲時紀勝》稱:
氷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鐵齒,流行氷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名曰溜氷。
滿淸以溜氷納爲軍事訓練,結訓後成爲寒帶作戰之快速部隊,照例每年定期在太液池,召集八旗羽林作氷上演練,稱之爲「氷嬉」。乾隆十年(一七四五)乙丑嘉平月,歲餘講武,集八旗羽林於太液池,修「氷嬉」之舊典,作氷嬉賦,事後命內廷諸臣各賦一篇,又命沈源繪成氷嬉賦圖。
十二月令圖爲三乘六尺絹本設色畫,裱成十二幅立軸,雖無款題,從畫風筆墨觀察,當不出唐岱、丁觀鵬等人手筆。月令圖以界畫人物爲主,以園林背景寫出十二月生活,或謂月令圖爲畫院應制之作,過於甜俗,未必具有藝術高格,若以保存中華文化視之,豈能輕而視之。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59期,1988年2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