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看,那些紋飾,雖然我們無法確定,當時是否已用毛筆作畫,但是從畫蹟上觀察,先民無疑是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器上繪畫的,直到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先寫後刻,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尚保存有寫而未刻的甲骨標本,由此看來,中國人使用毛筆已有悠久的歷史。
書畫家把筆墨運用到極致,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中國傳統人物畫用毛筆畫線,來描寫繁複的人物,利用熟練而多樣的筆法作充分的描寫,以達到會意的欣賞。
眾所週知任何物體,本身並沒有墨線的存在,那不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而已,因此人物畫的線描,根本就不是寫實而是寫意的。
中國繪畫有個特色,僅用水墨不加色彩,可以獨立成畫,名之為 "水墨畫",人物畫只憑單純 "線描" 不加色彩,名之為 "白描",這種以墨代色的繪畫,並不覺得畫意單調不足,欣賞的人都能夠有所會意,歷代名畫中,有不少白描作品傳世,如:宋、李公麟,元、趙孟頫、都是擅長白描人物的畫家。
不加彩色的白描人物畫,基本上不是寫實作品,令人欣賞的是傳神的筆墨,所謂的 "以形寫神" 白描人物畫的生命就是線描,線是人物畫的語言,用線來描述畫意,如果線描不夠生動,自然也就難以傳神了。
謝赫的 "六法" 首先就提出 "氣韻生動",畫不傳神是缺乏了氣韻,當然也就不會生動了。一堆死板的墨線自然也就沒有欣賞的價值。如何使得 "氣韻生動" 接下來 "六法" 又提出 "骨法用筆" 強調用筆的筆法不但要熟練要多樣,更要筆筆精神貫注,才能有充分表達畫意的能力。
在傳統的中國畫中,人物很少畫不穿衣服的人體,人物的形體骨酪是從衣服的衣紋來顯示,如果照現代人的服装講求曲線畢露,畫來缺乏衣紋線描轉折的筆趣,缺少了筆法之美,顯得線描單調而難以發揮,因此不如探取寬袍大袖的服裝配上各式衣帶,振筆揮洒得心應手,"出水"、"當風" 的筆趣必也油然而生。
如此是否背離現實生活,前文已經敘述傳統人物畫並不主張寫實,這種宽袍大袖服裝是否就是古裝,也不盡然,人物畫入畫的服飾是歷代服装的綜合,把各時代的服裝擇取一部份綜合一起再加以誇張,成為今日人物畫畫中的服飾。以仕女畫肩上的 "披帛" 而言,便是採取敦煌壁畫的飛天,飄舉的長帶,不是實際應用的 "披帛"。
人物畫是主觀性的寫意創作,不能用客觀的寫實來看待,人物畫的欣賞應該從傳神切入,再配合筆法線描所呈現的流暢之美,才是正理。我們覺得這種寫意創作的欣賞者和畫家能產生一種會意的默契,比較一覽無遺分毫不差的寫實作品更有意涵,更能足以令人咀嚼回味,而不是一目了然。欣賞藝術應該更具有含蓄性,才得耐人尋味。如果能再在會意之中獲得唐詩、宋詞、元曲的詩情畫意,人物畫的情景,自然會得到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如果我們一味指責它陳腐落伍,豈不是過於淺見了?人物畫的服裝入不入時,不能視為維新或守舊,藝術欣賞更不能以新舊來論斷。
白描人物畫是用毛筆水墨作線描,不加彩色的繪畫,這種繪畫形式,在中國傳統繪畫是很普遍的,實際上任何物體並沒有墨線的存在,那不過是一種視覺上的感受而已,使用這些墨線造型構圖,本身就不是寫實的,而是寫意的手法,當然與實際事物是有距離的。
有志從事白描人物畫,首先必須把毛筆畫線的基礎打好,拿起毛筆畫線,手必要穩住不能顫抖,練習運筆的第一步,要握緊毛筆懸起手腕,先畫直線和橫線,隨後再畫圓形曲線,粗線和細線交互練習,再練習線的起伏轉折的筆法。
畫線的筆法熟練之後,開始選擇人物畫範本,進行臨幕,一般人常把臨摹看作是一件事,實際是兩回事,臨是看著畫,所謂 "對臨",是面對範本作畫,摹是蒙在範本上畫, 範本在下面把紙蒙上去畫。人物畫的練習是臨幕並行,如果直接把紙蒙在範本上摹,很可能畫一筆就要翻開看看,如此很容易有失誤,如果只臨不摹,又恐怕無法掌握人物造型,因此採取臨摹並行,先用薄而透明的紙蒙在範本上,用濃墨仔細摹寫一遍,等於自製一份畫稿,然後把範本從紙下抽出,擺在左首,右首放置自製摹寫的畫稿,把宣紙覆在上面, 宣紙下有自製清晰畫稿,左首有範本可以參考筆法筆勢開始臨幕並行,從中求取經驗,熟能生巧。對人物造型衣紋線描的轉折有初步認識之後,對人物畫創稿就不困難。
人物畫需要完整畫稿,運筆作畫線瞄要準確肯定,為了減少失誤,事先起稿工夫至為重要,在此先談談如何起稿,採用6B軟鉛筆,白報紙作為起稿工具,從頭部開始先用縱橫兩弧線定位,成為弧形十字座標,先在縱弧線中適當位置畫鼻,在橫弧線左右畫眼睛,鼻眼位置確定,則依眼畫眉,依 "鼻準" 畫嘴,左右兩耳,最後依五官位置,勾畫臉的輪廓,及頭髮鬚鬚。自耳輪處起筆畫頸,再畫內衣領、外衣領、雙肩,雙肩定位之後,先確定雙手位置,從手的位置畫袖口,從袖口倒接雙臂衣紋至肩頭,完成上半身,再確定腰際,安排束帶,自頭至腳,站立為七頭高度,坐則五個頭高,蹲則三頭的原則,確定雙脚位置,從腳處向雙膝處接畫,直至腰際,此一倒接畫法,在山水畫中畫樹也是如此,先畫樹頂小枝 再接大枝粗枝,歸入樹幹,同一道理。
鉛筆草稿畫完之後,再修正失誤,經過反覆修正之後,認為無誤,用毛筆勾勒線描作為初稿,古人所謂 "九朽一罷" 九朽是用多次朽炭擬稿,經多次再修正,一罷則是毛筆勾勒定稿。初稿擬定之後,再正式作畫前,發現不妥仍要即時修正,總之畫稿為作畫輔助,並非一成不變。
在不利用模特兒寫生的人物畫,畫中筆墨線描,完全依畫家自己的思想去造型,因此畫中融入了畫家個人的精神,人物面貌只求神似傳神,並非與寫真符合,作歷史人物則以相關事物,来假借暗示此為何人,與原有人物相貌未必肖似,例如:王昭君抱琵琶著皮裘,西施則在溪邊浣紗,諸如此類,也是利用寫意手法,欣賞者得以意會,無須考證某人像貌,這也是中國人物畫的特色之一。
白描人物畫的線描筆法是多元性的,向來有 "十八描法" 的傳說,是古人把人物衣紋的線型歸納而來的,有關 "十八描法" 本刊五卷四期曾有拙文《十八描法之檢討》敬請參閲不另敘述。
曾聽有人說 "西畫素描就等同國畫白描",這其中除了不用色彩作畫以外,兩者之間是有所不同的。
西畫素描是利用實體寫生,以投影透視為基礎,先作輪廓線,再逐步描繪光影明暗,訓練觀察實物造型能力,是以面塊為主的繪畫。國畫白描是以傳統國畫用筆法鉤勒物象,然後略施淡墨加強明暗凹凸,並不描寫光線投影,專以筆法的頓挫轉折,表現身體,是以線為主的繪畫。
白描與素描基本上的差異是用線寫意和用面寫實,在傳統的人物畫中少有裸露的人體,由於國畫主張寫意,故人物畫沒有學習人體寫生的先例,人物畫家必須掌握到落筆準確,能夠用線來蓋擴面,用遒勁挺拔而富有神韻的筆法作畫,因此事先準備起稿的工作不可缺少,觀察敏銳手眼準確才能有完美造型。
人物畫不可諱言如能借鑑素描人體寫生,對國畫人物創稿助益甚多,但素描之塊面如何轉化為國畫人物線描,仍須具有國畫用筆基本功,適當使用筆法中提、按、頓、挫及起伏轉折技法。據此仕女似乎可以人體出現於國畫,曾見以 "貴妃出浴" 為題作品。
白描人物畫的精髓全在於筆墨,所謂 "筆以立其形體,墨以別其陰陽",是傳統國畫主要的基礎,筆墨之法穩固,色彩的設定居於次要,與西畫直接用色彩作畫有所不同。
-- 原文刊於工筆畫學刊第三十期,2004年12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