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學會,今年舉辦首屆工筆畫雙年展,為了提昇工筆畫藝術,設置了工筆畫「金筆獎」,獎金新台格十萬元。筆者有幸受邀參與評審,工筆畫學會在經費並不充裕情形之下,排除萬難設置這項「金筆獎」,可謂用盡心思,這一次的評審工作,"眾目所視" 之餘,筆者願意把評審經過作成紀錄與讀者分享。
初審定在七月十日,在台北巿重慶南路二段八十八號七樓張克齊理事長的工作室,報名參加的作品共有四十五件,先從這四十五件之中選出入圍作品十五件。
初審是看幻燈片審査,複審則以面對原畫作品評審,初審審査評審委員有理事長張克齊、常務理事兼學術評議委員有:諶德容、徐仁崇、羅維欽、林淑女、吳文彬,秘書長溫雅立共七人。複審由理事長張克齊主持,複審評審委員會內委員為:林淑女、吳文彬,會外委員為:梁秀中教授及林進忠教授,梁教授為前師大藝術學院院長、美術系主任,林教授為現任台北藝大教授。共為五人擔任複審。
初審透過幻燈片放映,先做一次普遍瀏覽,再作逐件審閲,評審委員如有意見立即提出討論,從下午二時開始至五時結束,費時三小時,平均每件作品有四十分鐘討論,可以算是一次很慎密審査,最後用投票方式選出入圍作品十四件,在評審當中最感困難的是如何判定是臨摹作品,如有發現似曾相識或看似與某人作品相近似,便要找出疑似的原件來比對確定,花費很多時間。
在判定是否臨摹,筆者有很多感觸,所謂臨摹必然是有一件作品先發表,有人随後臨摹成另外一件作品,但是現在很多畫展評審委員,只要見到是用了國畫傳統筆墨,就指為臨摹一律封殺,這不啻是因咽廢食,忌用傳統筆墨了。
複審是在八月七日下午,仍在原地,十四件入圍作品,原件面對評審委員,無論構圖設色,筆墨運用各方面不同於幻燈片放映,畫家功力也表現無遺,反覆審視原作,由評審委員逐件標記得分,總分六分以下者六人為入選,總分六分以上者四人為佳作,總分八分以上者三人為優選,獲得金筆獎者一人總分為十三分。
兩次評審過後筆者有很多感受,深深感覺到中國繪畫的傳統筆墨已經不被重視,認為只要用了宣紙,中國毛筆顏料,所畫的便是國畫了,很多人認識不清仍以畫具媒材判定畫種,不瞭解國畫的筆墨,認為筆墨是陳舊的,不值得研究,現在有個共同的認定:凡是新的就好,舊的就壞,繪畫藝術的好壞端看夠不夠新,於是大家放棄筆墨拿起照相機,拍照片,臨摹照片,誰敢說它不夠新,梁秀中教授有感而發的說:" 畫照片害死人,照相機有光差,會把人體骨骼變形,以照片為師豈不害死人?"
國畫講究 "以形寫神",並不是用照相追求實景,這些結果都是由於封殺傳統筆墨而演變成的,這一次初審那麼多作品並沒有一件完全表現用筆的白描作品,因為沒有人情願戴那頂 「舊帽子」 ,工筆畫學會的「金筆獎」最好不去随波逐流,我們獎勵創作反對臨摹,絕對是正確的,但是一定要明定甚麼才是臨摹作品,就如同一篇文章是抄自別人的,當然不能算是你的創作,如果說文中引用了成語或引用了別人的意見用來支持你的論點,這決不能算是抄襲,同樣國畫用了前人的筆墨皴法描法,也不能判定是臨幕這是同樣的道理,筆者建議下次金筆獎報名送展作品,加重筆墨評分,如果是傳統畫法作品,附送構圖、擬稿、修稿、完稿、各次稿本擬定過程,證明並非臨幕而是自創,這樣先從工筆畫學會「金筆獎」做起,擴大影響自以為是的錯誤觀念。
-- 原文刊於工筆畫學刊第三十期,2004年12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