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白描人物畫集》出版感想

這一部《白描人物畫集》早在去年初就編輯完畢,經朋友好意爲我介紹出版,交稿之後,經過半年之久,連二校都沒做完,一直拖拖拉拉,很顯然是很不耐煩、不願意做,最後終於打退堂鼓,嫌太麻煩不做了,返還了原稿,當初是朋友介紹,現在拖了半年後悔不做了,我們也不能勉強人家,只好認了。

自己想一想,這種只有墨線沒有彩色的人物畫,必然是難以暢銷的,誰願意做賠本生意呢?最後決定用我的退休俸自己出錢印刷,工筆畫會願意列入「工筆畫叢書」,我不是書商沒有發行網,寒舍屋小難存大量書刊,第一版只能印三百部,如此每部平均製版印刷費用就增加很多,既然如此爲什麼堅持出版?這其中原由,要從 六十年前說起:

一九四四年我考入北平藝專,全國只有兩座國立藝專,北平和杭州。入學這一年瞻仰名師風采,親臨受教,如沐春風。進入二年級,暑假未屆,日本戰敗抗戰勝利了,藝專是國立學校,靜待中央接收,一等再等等到新校長到任,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停了國畫改畫素描,說素描是所有藝術的基礎。丟下毛筆改用炭條,站立在畫架前面對石膏模型,在紙上塗炭, 我們都患了水土不服,不知當如何是好,這不是我們的願望,更不想就混個畢業,不如歸去,另謀出路。

一九四八年全家移居台灣,有幸入中央研究院工作,重拾畫筆勤讀畫論,希望找出爲何一定要用西畫改革國畫的原因。大家都承認東方和西方在藝術上各有不同體系,東方藝術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是用「線」造型;西洋繪畫是採取「塊面」造型,兩者完全不同。中國傳統繪畫用毛筆寫「線」,有鉤勒、皴擦、點染的技法和提、捺、頓、挫、中鋒、側鋒、逆鋒的筆法,對墨線造型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質感和量感。墨線的濃淡、疏密、彼此呼應,一幅作品形成節奏感,這些都是單純的「輪廓線」無法表達的。

國畫無論筆法粗細,是寫意的、不是寫實的,不能與真實肖像相提並論,主要在於傳神。所謂「以形寫神」,利用寫形達到傳神目的,謝赫六法中「氣韻生動」不但要有神氣,更要有生動的韻味。因此畫家執筆作畫必須全神貫注一氣呵成,所以說國畫是寫意的。寫意的意字是心上加音,是出自內心由內而發的。藝術作品要能耐人尋味,令人思索回味,才算成功的作品,我們常說「有意思」,除了意還要思索回味。

傳統中國畫中筆墨寫出來的「線」 和素描畫的「輪廓線」完全不同,偶爾拜讀上海人物畫家戴敦邦先生的大作《人物畫技法》,提到很多對素描下功夫的畫家,用毛筆畫人物一定非要先畫素描才能照描,他說:

目前一般流行在青年人物畫家中的創作方法,是先完成一幅非常充分詳實的素描稿,這種素描稿和爲西洋畫創作的素描稿沒有什麼區別,然後再把宣紙蒙上去「拷貝」,再邊鉤墨線邊看素描稿,看看鉤鉤,鉤鉤看看 中華畫創作講究氣勢,畫面效果要給人一種一氣呵成之感,根據素描一點點做出來的中國畫,失去了中國畫的神采與氣勢,等於失去中國畫所給予欣賞者那種應有的激情。

這種從素描摹得的「線」,只是「輪廓線」,不具備國畫的筆墨,更談不到傳神和氣韻生動, 只是個外形而已,不是寫意,也無法耐人尋味。四十年來我教的是傳統畫法,以筆墨爲重,雖然仍不免有人褒貶守舊,但是我確認素描不適合中國傳統畫,它是西洋技術的基礎,不能硬套在一起。我已是八十五歲風燭殘年的老人,能看到戴敦邦先生的鴻論,證明當年我不是負氣出走,悶了六十年的心情終於開朗了許多,這部白描人物是四十年來教學的教材所積存:仕女和高士各一百幅,留給知音的同道,雖然用盡了退休俸出版它,即使不暢銷也是值得的。



-- 原文刊於工筆畫三十八期,2009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